词条 | 母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母爱指母亲对子女的亲爱之情。表现为爱抚,关怀,照顾等一系列母性行为。母爱是世界上一种伟大的情感,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幼年期缺乏母爱会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比如,形成病态性格和情绪问题:缺乏感情,冷漠,孤僻,胆怯,焦虑,不会与人交往;造成智力发展迟缓,智商低下,学习困难;甚至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消瘦、矮小,严重的可能造成情感阻断性呆小症,等等。可见,母爱是早期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营养”。当然,这种营养也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滥的爱同样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母爱需要用理智去把握,才能成为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的因素。 母爱mu’ai母亲对子女亲近和爱抚的情感体验。母爱不是一种本能,它并不会随着婴儿的降生而自动产生。母亲第一眼看见自己新生的婴儿时,并不一定热爱,有时甚至会感到内疚。罗布森等人的研究发现,54名初做母亲的人中,只有一半左右的人说,当她们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子女时就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感情。有34%的人第一次看到自己孩子时毫无感情。大约在婴儿出生3周以后,大多数母亲才开始感到爱自己的婴儿。婴儿自己的行为可以强化母爱。当婴儿对着母亲微笑、瞧着母亲的眼睛或者注视着母亲的活动时,母亲就会对他们产生母爱。到第3个月结束时,大多数母亲就会热烈地爱自己的婴儿。研究表明,母亲对孩子的一般态度、自己的生活经历、目前的境遇以及个性特点,对母爱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即使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同样有可能产生母爱。 母爱指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情。母爱具有双重性。一是具有生物性,它建立在母性本能基础之上的,因自然的、血缘的关系而产生;二是具有社会性,即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母爱的内容及方式、方法都是由社会性决定的,同时还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性是母爱的根本属性。因此,母爱的深度、广度、倾向性以及效能等与母亲的社会地位、伦理观念、道德状况、文化知识水平密切相关。母爱之情既可表现为严格而温柔的爱,也可表现为放纵溺爱。良好的母爱,应该把“爱”和“严”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严柔相济。培养、教育子女成长的方向应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社会发展总趋势,使子女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对子女溺爱,对其百依百顺,或过于苛求、经常打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