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文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59 蔡文姬新编历史话剧,郭沫若作,最初发表于1959年《收获》第3期上。蔡文姬是汉代名儒蔡邕的女儿。她小时候就很聪明,能过目成诵。受父亲的影响,她学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具备了高度的文学才华。文姬的个人遭遇很不幸,年轻的时候死去了父母、丈夫,不两年,孤独的文姬又流落到匈奴12年。在匈奴她嫁给了左贤王,有一儿一女,虽然生活富贵荣华,但她思念故土。这时曹操要把她赎回汉朝,使她又经历了一次生离之苦。该剧通过“文姬归汉”的典型事件和对蔡文姬、曹操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热情地歌颂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和民族政策的胜利,表现了“以国事为重”、“忧以天下、乐以天下” 的深刻主题,也达到了作者为曹操翻案的目的。该剧以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诗贯穿始终,并成为全剧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全剧充满了诗情画意。全剧虽以文姬为核心人物,但巧妙安排了曹操,使全剧主题受曹操左右,不仅表现了蔡文姬横溢的才华和丰富的感情,而且歌颂了曹操的思想和才华,构思新巧,不落俗套。 《蔡文姬》作者郭沫若。1959年创作,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导演焦菊隐。 蔡文姬历史话剧。郭沫若作。1959年发表。共分5幕。剧本通过“文姬归汉”的故事,表现曹操的雄才大略、平民风度、坦荡胸怀,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了曹操的正面形象。主要人物蔡文姬的形象,亦生动感人。 蔡文姬即蔡琰。 《蔡文姬》五幕历史话剧。郭沫若著。剧情系以三国时期“文姬归汉”的故事为基础,经大胆的艺术虚构而成。东汉名儒蔡邕之女文姬,在中原战乱中为南匈奴左贤王所救,二人结为夫妇,生有一男一女。曹操既定中原,便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迎接文姬,使归汉朝继其父续修《汉书》。在董祀的鼓励开导之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文姬决定只身返回中原。归汉后,因周近进谗,曹操竟令董祀自裁,经文姬仗义执言,曹操才避免了这一次过失。经长期努力,文姬终于实现宏愿,并在曹操的关怀下与董祀结合,重建美满的家庭。作品细腻地刻画了蔡文姬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她以天下国家为重的高贵品质; 同时,又以不同角度的描写和渲染,展示了曹操的远见卓识和坦荡胸怀。全剧多有深沉动人的抒情场面,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发表于1957年。 《蔡文姬》五幕历史剧。郭沫若作于1959年。发表于《收获》1959年第3期。1987年被编入《沫若剧作选》。195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描写文姬归汉的故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