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古代刺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古代刺绣分类:【传统文化】 刺绣是在织物上用绣针引彩线(主要是用丝线)刺缀成图的一种手工艺,中国古代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技艺超群,成为一种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优秀的传统工艺艺术。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衣画而裳绣”的制度。1974年宝鸡西周 伯妾倪墓中发现的刺绣痕迹,是我国三千多年前的刺绣。那个时期的刺绣包含着画,常常是绣画兼施,即用丝线绣出轮廓,再用毛笔填彩或加绘。春秋战国时期的刺绣已达很高水平,成为统治阶级衣饰及彼此聘问、馈赠的必需品。甚至他们的棺饰、犬马亦需衣被之。1958年长沙烈士公园33号战国楚墓中,发现了四幅刺绣品,分别绣龙凤蔓草、鹤鹿蔓草等纹饰,或写实,或图案化,生动优美。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丝绣品数量及精好程度皆属空前。绣品主要为衣衾,其绣样有对龙对凤、凤鸟花卉、蟠龙飞凤及龙、凤、虎等。其绣法全为辫绣而无施彩绘,说明刺绣工艺已进入成熟期。汉代刺绣以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墓、新疆民丰东汉墓及河北怀安五鹿充墓所出土的刺绣品为代表。如马王堆墓的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等以龙头、凤头与云纹连体,间以茱萸、方棋等纹,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其针法以辫绣为主,伴以直针绣法和接针绣法。民丰的刺绣除云纹、茱萸纹,以花鸟纹为特色,五鹿充墓则以云山人物鸟兽为特色,针法皆用辫绣。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上分裂,但刺绣工艺却有相当成就,如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广阳王元嘉所进献的刺绣残片,所绣佛、菩萨、供养人,栩栩如生,除花边外,俱用满地绣,是现存最早的此类绣品。唐代刺绣的重要成就之一,是针法的创新。戗针、擞和针、扎针、蹙金、盘金、钉金箔等此时已普遍使用,特别是前二种针法,绣出了色彩退晕和晕染的艺术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刺绣的表现力。宋代观赏性刺绣大盛,故其画绣为中国古代之稀珍。1966至1967年浙江瑞安慧光塔中,发现三方北宋前期的经袱,绣对飞翔鸾小团花,面背花纹完全一样,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双面绣。我国最早的发绣记录亦见于宋代,周贞观(女)曾作发绣七万字的《妙法莲花经》。明清时期刺绣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等“四大名绣”。此外,还有受宫廷绣作深刻影响的北京的“京绣”、颇具地方特色的温州地区的“瓯绣”,以及以民族风格见长的苗族的“苗绣”。绣艺又以南北分,各成流派。北绣以实用绣为主,南绣以观赏性见长。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形成的“露香园顾绣”,简称“顾绣”,为南绣之代表。追摹名人名迹为顾绣的特长,其针法极丰富,丝理与画理融合,最常用擞和针、滚针、施毛针、纳绣等。针线不及处,每以笔墨接色,以达细腻逼真的境界。除顾绣名家缪氏、韩希孟、张来妻、兰玉之外,元明绣家尚有吴兴管道升(书画大家赵孟钇蕞、湖州唐氏、浦江倪仁吉等,皆以画绣名世。清代宫廷刺绣,极尽奢华。帝后百僚的服饰多用刺绣。如故宫所藏乾隆时一位亲王所穿的夹袍,是在蓝缎袍料上用孔雀羽铺地,用米珠、珊瑚珠、龙抱柱线、捻金、捻银线绣九龙,以彩丝绣各种寓意吉祥的云彩、蝙幅、八宝、八吉祥、山、海等纹饰、绣工之精繁无以复加。清末刺绣艺术登峰造极,杰出的刺绣艺术家沈寿(公元1874―1921),是这一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她在日本考察了西方的艺术之后,创造的仿真绣,开启了中国刺绣的新生面。1906年,她绣制的《意大利帝后肖像》,在意大利都灵世界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凭”。1911年辛亥革命后,她继续传授绣艺,晚年在病中口授《雪宦绣谱》一书,对绣艺作了系统、精辟的总结。沈寿作为一位跨时代的刺绣艺术家,对中国刺绣工艺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