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南壮族的土剧和沙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云南壮族的土剧和沙剧分类:【地域文化】 土剧是流行于云南文山一带的戏曲剧种,因系壮族支系土族的民族戏曲,故叫“土剧”。一般认为土剧形成于清嘉庆前后。土剧的演出活动在清末曾盛极一时,每逢春节和“弄端”时,几乎村村寨寨到处演唱。传统剧目多根据汉族小说、唱本改编,如《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薛丁山征西》等。还有反映本民族历史故事的《侬智高》、《大闹金岗山)等剧目。在唱腔上按所唱衬腔不同,分“哎咿呀”、“哎的奴”、“乖海咧”、“咿嗬嗨”四腔。唱词方面,在表演上土戏讲求“四功”、“五法”,有“钢鞭一击”、“双锏对刀”等十大武功套。伴奏乐器有土锣、土鼓、钹、土二胡、土三弦、笛子、唢呐等。 沙剧是云南文山壮族支系沙族的传统戏曲,清咸丰前后在民间歌舞及汉族歌舞的影响下形成。沙剧与土剧都是壮族人民的艺术珍宝,但在表演形式上各具特色。土剧的舞蹈动作不多,主要靠眉目传神和手势动作。沙剧则舞蹈性强,不论任何角色出场,都是边说、边做、边唱、边舞,节奏鲜明,姿态优美。文戏用扇子、马鞭,武戏用矛、单刀、双刀等。沙戏的主要唱腔叫“正调”,分女角唱的“快哥来”与男角唱的“依阿里”两种调子。另外还有悲调、小调等。曲调自由,可根据人物感情而变化。伴奏乐器有大鼓与毛竹做的脆鼓等打击乐,也有二胡、三弦、月琴、胡琴等弦乐。沙剧剧目丰富多彩,有根据历史传说改编的反抗封建压迫的《侬智高》,也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瞎子闹店》,还有移植汉族的剧目,如《薛平贵》、《金纱帕》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