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和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和同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国语?郑语》中记周史伯对郑桓公的谈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为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里,“和”指不同事物不同因素的统一、谐和或掺合,实指差异性的统一:“同”指完全相同的事物和因素的简单相加与重合,实指无差异性的同一。史伯认为,不同因素的“和”才能导致事物的生成,而相同因素的简单相加则缺乏生机难以发展。这里强调了不同事物的相互作用才能引起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朴素的辩证法观点。春秋末期的晏婴进一步发挥了和同思想,提出“和”与“同”是相异的,他以烹调“和羹”、对待不同意见以及演奏音乐为例,具体解说了“和”与“同”在实际作用上的差别,指出“和”的作用可以“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左传?昭公二十年》)。“同”则没有这种作用,“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同上)。晏婴用“和”“同”解说君臣关系,提出:“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同上)认为“可”“否”相依而存,相反相济,其认识更深入了一步。春秋末期的孔子也以“和同”论说人际关系,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同”认识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不同事物和因素相互作用对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性的探讨,是对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反映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方式或方法。“和”指不同事物的结合与统一,“同”指相同事物的堆砌与积累,故“和”则促进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同”则窒息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西周史伯曾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之后孔子把“和、同”关系用之于人伦,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使“和同”亦染上了伦理色彩。此“和”指不同意见的结合,此“同”则意在阿臾奉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