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墨分类:【传统文化】 用来书写或绘画的颜料品。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一。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用松烟等原料制成。墨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其时已有利用墨色装饰美术作品之举。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墨陶,殷墟的甲骨文,皆先用墨写而后制。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已有此物。《述古书法纂》中记:“邢夷始制墨,字从墨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从出土的战国竹简看墨色漆黑,当时的质量比前代已有提高。现知最早的墨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汉墓发现的烟墨。当时的墨只是小圆块,还不曾有后世模制的墨锭。汉代的墨匠田真被历代颂扬,到东汉时期已出现了比较大的制墨作坊,官府设员专管笔、纸、墨的生产。三国魏时,韦仲将(诞)总结前人的经验,使制墨技术日臻完善,质量有大幅度提高,墨如黑漆,其色黝亮、其香经久不衰,书写效果极佳。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的“合墨法”是最早的讲述制墨工艺的文献。晋代,发明了用胶配制,质量又有提高,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至今依然如新。唐代制墨工匠奚起、奚廷桂父子进一步改进制墨工艺,制的墨是“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致使“李墨”名扬天下。到宋代,“李墨”产地安徽歙州易名徽州,于是又以“徽墨”饮誉全国。汉代,多产于陕西的扶风(凤翔)、?糜(千阳)、延州(延安)、广东的始兴。唐代,产区移至易水、潞州。唐末,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和经济中心向南移,主要产地也转到松木的产区歙州(今安徽歙县)一带。自明清以后,名家辈出,上品繁多,墨不仅在质量上,而且在形式、图案、题识等方面,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徽墨”,成为中国墨品的代表,尤以徽州胡开文墨品闻名。具有特殊性能,可刚柔相济,也可淡装浓抹,是历代书画家抒情写意的得意工具之一。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好的墨在泡制时,要加入猪胆、麝香、珍珠粉等名贵药料;所以可治“白秃头疮”、“赤白下痢”、“吐血不止”,“妇人逆产”、“风癣”、“痒痛”等病症。墨的好坏,要看墨是否具有“质细、胶经、色黑、声清、味香”等特点。鉴别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将墨研磨成汁,在纸上试写一下,若色墨有光泽,香浓郁,则可视为好墨。民间制墨业以吕祖(吕洞宾)为行业神供奉之。 文房四宝之一。相传西周邢夷首创,《述古书法纂》:“邢夷始制墨……,煤烟所成。”从考古看,殷商时代已用石墨做为书写颜料,烟墨的出现应在汉朝。依质料可分为松烟、油烟、选烟三种:松烟墨以松木为主料取烟制成,墨色乌墨沉着,不泛光泽,油烟墨以油脂为主料取烟制成,色泽鲜亮;选烟以工业炭墨为主料,只宜一般写字用。安徽徽州(古歙州)唐末以来即为制墨中心,所产“徽墨”,名闻天下。墨之品质,紫光为上,黑色次之,青光又次,白光有胶质者最下;以物扣击,其声清响者为上,重滞者为下;磨砚时声细腻者为上,粗糙者为下。研墨宜用清水,重按轻推,墨身垂直,顺一个方向慢慢磨,且宜随用随磨,不用宿磨。 奴隶制五刑之一。即对犯人刻其面,以墨实之的一种刑罚。墨刑起源很早,甲骨文卜辞中就有记裁。周初墨罪五百,到周穆王时,墨罚之属千。战国时秦称墨刑为黥刑,商鞅就曾黥太子傅师。秦睡虎地秦简中多次提到黥,可见此刑在当时被广泛使用,并与其他刑合并使用。汉文帝除肉刑,黥刑被废,以髡钳城旦舂代替。魏晋南北朝时期,偶而仍用,到梁武帝时再度被废。隋唐法律采取笞、杖、徒、流、死之法,均没有这种刑罚。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又恢复黥刑,改称刺字,并与流刑结合使用,称为刺配,宋、辽、金、元、明、清律沿袭未改,作为五刑之外的的附加刑使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