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存在主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存在主义

分类:【文化精萃】

亦称“生存主义”、“实存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流行的派别之一,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的中心转到法国;同时在美国、意大利、阿根廷、日本等国也很流行。丹麦的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理论先驱,德国的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其他重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萨特、马塞尔、卡缪,美国的蒂利希、怀尔德等。存在主义不仅通过哲学,而且还通过小说、戏剧、电影等形式,广泛传播,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主义是一种把存在放在本质之上的哲学理论。

又译作“生存主义”、“实存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将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到人的问题上,探讨人在世界上的存在、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人的自由等问题。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活动中心转到法国;战后广泛流行于欧美、日本等地,成为一种国际性思潮;到70年代末逐渐衰落。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是19世纪中叶以来以叔本华、尼采等人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其直接的思想先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是其创始人。其他重要代表有:法国的萨特、马塞尔、加缪、德?波瓦、梅洛―庞蒂,西班牙的加塞特,美国的巴雷特、蒂利希、怀尔德等。

存在主义分为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前者主张在人的精神活动之上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存在――上帝,这种理论与新教神学相溶合,也称基督教存在主义,主要代表有雅斯贝尔斯、马塞尔、蒂利希。后者认为自我的存在就是最根本的存在,不承认上帝的主导作用而强调自我意识。主要代表有海德格尔、萨特。但总起来说,存在主义者们都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倾向,认为以往的哲学偏重于对外界客观规律的理性研究,忽视了人的情感、意志、体验、自由等主观心理因素,因此他们要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建立一种新哲学,即研究人的具体存在的“人学”。在他们看来,存在首先是人的本能的意识活动,它是具体的、孤独的,又是流变的、自由的。

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是追究“在”的真谛。他认为,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史都误把“在者”当成了“在”。而实际上当天地万物作为“在者”存在时,已经是被规定的了,只有人的存在是先于任何规定性的。因此要揭示“在”的意义,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这是哲学的出发点。存在就是同“在者”打交道,这种交往不是知,而是行,即整体的人生体验。当人们生活于世上并深思存在本身时,就会感到烦,烦包括对具体在世者的惧和对在本身的畏,人生最本真的体验就是烦、畏、死。

萨特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基本思想,把它发展为一种“入世”的行动哲学,主张哲学干预社会、干预生活、干预人生。他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也就是说,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主观意愿造就他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意识自行选择和行动的结果。基于这一观点,萨特提出了他的自由观,认为人的存在与人的自由是同一的,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由的实质在于选择,自由选择意味着行动,只有行动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就是在自由选择和行动的过程中创造着自己独特的本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人在选择和行动的过程中必须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必须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客观情况、环境,因为他人的存在对自我总是一种限制,社会中的人总是相互制约的。萨特还曾努力使这种“人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补充,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结合起来。

存在主义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危机时代的“危机哲学”,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一种理论折射,带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冒险主义、悲观主义等反理性主义思想特点。它提出的一些新概念和对人生做出的新的解释对战后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它超越哲学领域对文学、艺术、以至社会生活方式的广泛渗透,已成为20世纪思想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精神现象。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