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弟子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弟子职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的学则,亦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学规。《弟子职》是《管子》一书中的篇章。宋朱熹、清洪亮吉《弟子职笺释》、庄述祖《弟子职集解》、王筠《弟子职正音》均认为是:言童子入学、受业、事师之法。郭沫若则认为是战国齐稷下学宫之学则。全文不足800字,但内容相当丰富。内分学则、蚤作、受业、对客、馔馈、乃食、洒扫、执烛、退习等节,大多为弟子待师的礼节。学则要求:“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对学生的行为、仪容、交友、学习都有规定,要求学生始终不懈地遵行这些规定的准则。《弟子职》在教育管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官学、私学、书院制定学则的范本。 《弟子职》是中国古代的学则,见于《管子?杂篇》。《管子》相传为春秋时代齐相管仲的作品,管仲(公元?―公元前645年),字夷吾,又称管敬仲,后人尊称“管子”,颖上(颖水之滨)人,孔子曾赞扬他为“一医天下”出了力,“民到于今受其赐”。管仲非常重视教育及其与政治的关系,他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成为后人引用的至理名言,他的不少思想和观点对孔子和其他后来的思想家都有影响。《管子》一书共86篇,今仅存76篇。其中若干部分是管子的后学所记,也有秦汉时人假托的。该书内容丰富,兼容儒、道、法、兵、阴阳、杂各家的思想和地理学、医学、经济学的内容。在《管子》一书中,有关教育的记载不多,在《小匡篇》中提到对于士、农、工、商四民的教育时指出,应该“旦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在《弟子职》中,提出了“先生施教、弟子是则”的详细内容,郭沫若、闻一多、许维啭合著的《管子集校》一书认为,“《弟子职篇》当是齐稷下学官之学则”。据篇中所载,学中有“堂”有“室”,有“庖”有“寝”,规模宏大,师生众多,朝夕食息中。所定的学则,包括尊师重道,起居饮食,以及洒扫、应对、进退等,非常严密琐屑。在大的方面,《弟子职》要求学生要“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勿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在从师学习时,要注意“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余则否。始诵必作,其次则已。凡言与行,思中次为纪,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若有所疑,奉手问之”。师友之间,应该“相切相磋,各长其仪(道义之‘义’)”,如此下去可以为学日进,学有所成。至于每天在学习之余作些洒扫之役,照顾好老师的食宿,也是作为学生的职责。当然,《弟子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规定得过于细致和死板,使学生朝朝暮暮“小心翼翼”,势必会限制学生身心的发展。尽管如此,《弟子职》作为目前所知的我国的第一个学则,是很有价值的,说明我国当时的学校教育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