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拜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拜礼分类:【传统文化】 表示恭敬客气的礼节,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传统礼节。从行礼的姿势上分,古代的拜主要有跪拜和揖拜两种: 跪拜就是“下跪磕头”,是表示恭敬; 揖拜就是 “抱拳拱手”,表示客气。拜有尊敬、顺服的意思,经常特指跪拜,在这个意义上,以行礼的姿势分,有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等分别,即 《周礼》上所谓的 “九拜”。以行礼的次数分,又有再拜、三拜、八拜、九拜等分别。再拜就是行礼时,先后拜两次,以表示礼节的隆重,古书上经常说某人 “再拜稽首”,意思就是连行两次 “稽首” (长久的磕头) 礼,又说 “再拜顿首”,意思就是先后行两次 “顿首” (短暂的磕头) 礼; 三拜指行三度拜礼,表示遍拜,主人招待宾客时,常因宾客众多,不可能一一遍拜,故以三拜礼代替,以示礼拜众宾;八拜指行八次跪拜礼,原为世交子弟拜见父亲辈朋友所用的礼节,后世又用在异姓结为兄弟时所行礼节,故至今民间尚称结拜兄弟为 “八拜之交”; 九拜又称九叩,表示最高的敬意,是清朝规定的朝见皇帝的礼节,全称是 “三跪九叩”。此外,还有 “膜拜”,原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对最尊敬者所行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头上,长时间伏地叩头。佛教传入中国后,膜拜与佛教的 “顶礼” (姿势为跪在地上以头承尊者的脚) 融合,称为 “顶礼膜拜”,简称 “顶拜”。与中国传统的揖拜相应,佛教也有一种 “合掌礼”,又称 “合十”,即双手掌心相对、五指相对地合拢,表示敬意,后来也逐渐被教外人士接受,作为表达敬意、谢意以及客气等等的一种礼节。 古代交往之礼,亦称九拜礼。《礼记?春官?大祝》称九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前四种为正拜,即常用之拜,后五种依附于四种正拜,其中肃拜礼是拜中最轻的,是军中或妇人用礼。军中将士穿盔甲,不便于行正拜礼,简化为拱手下地即可。《朱子语类》卷91《礼》:“问:‘古者妇人以肃拜为正,何谓肃拜?’曰:‘两膝跪地,手至地而头不下为肃拜。’”为了表示隆重起见,拜礼还分再拜和百拜。再拜之礼用于平辈,如是君臣之间,则臣对君除行再拜礼外,还要行稽首礼,称“再拜稽首”。百拜为多拜之意。《礼记?乐记》:“一献之礼,宾主百拜。”顾炎武《日知录》卷28《百拜》条云:“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计一席之间,宾主交拜,近至于百。若平礼也是一拜再拜,即人臣于君,亦止再拜。礼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又说:“今人上父母书用百拜,亦为无理,天子止于五拜,而又安得百也?明知其不然而书之,此以伪事其亲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