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赫尔巴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赫尔巴特

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德国的奥尔登堡一位法官家庭。18岁从古典中学毕业入耶拿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曾任家庭教师。1802年获格丁根大学哲学博士,并留校任教,后升为教授。1809年任哥尼斯堡大学教授,教授心理学和教育学,并创办培养师资的教育研究班和附属实验学校。1833年返回格丁根大学任教,至1841年去世。赫尔巴特接受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和康德哲学思想,并受到裴斯泰洛齐的教学理论心理化思想的影响,他以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来理解教育的本质,从唯心主义伦理学出发规定教育的目的――培养有善良美德的人。他较早地明确提出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把教育学建成为一门科学。他主张把教学过程分为: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三部分,强调运用严峻方法管理儿童,以建立秩序和纪律,为教学和道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他认为首先应管住儿童,然后才能谈到教学和教育。他以统觉理论为依据,强调通过教学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6种。他根据诸种兴趣拟定了一个内容广泛的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他重视教学阶段的理论,根据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把教学程序也相应划分为四个阶段:(1)明了,即用叙述的方法讲解新教材;(2)联想,即用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在旧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观念;(3)系统,即用综合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概括教材,得出结论和规则;(4)方法,即用应用的方法使学生把系统化了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这一教学阶段划分理论后来被他的门徒发展成为著名的“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还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而教学又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他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内在自由、完善、仁慈、法制和正义等道德品质,陶冶学生的心灵。他还强调道德教育必须与宗教教育结合起来。总的说,赫尔巴特的理论重视古典教育、宗教教育,采取严酷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学生,从而抑制了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这都反映了他维护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政治立场。然而他的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的思想、教学的系统性思想以及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等也有其积极因素。19世纪中叶以后,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对欧美国家和日本、中国的教育具有广泛影响。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 (1806)、《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