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超现实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超现实主义分类:【文化精萃】 1924―1929年法国作家布鲁东在巴黎先后发表两次“超现实主义者宣言”,之后产生了超现实主义画派,曾到伦敦、巴黎举行画展。此派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受到精神分析学影响,认为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是创作的源泉,否定文艺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规律,反对美术上的一切传统观念。表现在艺术上则是把潜意识中的世界,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真实和幻觉等在所谓绝对的现实的探索中统一起来,完全违反正常的思维规律。代表画家有米罗、达利、马松、艾伦斯特、坦基等。后来从绘画、文学上的运动,影响到戏剧、摄影、电影、建筑、雕刻和商业美术。 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法国,遂成为欧美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流派,涉及文学、绘画、音乐等各领域。创始人是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他首先在自传体小说《断头诗人》中运用了“超现实主义”一词,随后由布勒东发起组织了超现实主义团体,并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正式为该派提出纲领。这个团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批参加过战争的法国青年,目睹了战争所造成的残酷、恐怖、破坏,产生了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怀疑,意识到陈旧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必须摧毁,需要创立一种新的理想、观念来代替它们。根据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提出只有无意识、梦和精神的错乱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动,必须努力开发人的心灵奥秘与梦幻世界,才能达到绝对的真实,即所谓的“超现实”。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表现为杂乱无章的细节和不知所云的符号,晦涩难懂,给予人荒诞混乱的印象。它作为一种文艺思想和美学原则影响广泛而深远。参加这个团体的有阿拉贡、艾吕雅、苏波、德斯诺斯及皮卡比亚等人。英美超现实主义诗人以托麦斯为代表。 超现实主义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于欧洲的文学艺术运动。它脱胎于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式作为文艺思潮的名称始于1924年。这一年,诗人兼艺术评论家布雷东(An-dre Breton 1896―1966)在法国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同年出版《超现实主义的革命》杂志。1928年,布雷东又发表《超现实主义与绘画》等论文。超现实主义的理论根据是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潜意识、梦境、幻觉、本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否定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规律。超现实主义者宣称: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现客观的、物质的世界,是古典艺术家已经完成了的任务,超现实主义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心灵世界,以扩大和开辟艺术表现领域。潜意识世界(下意识的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病态、无目的的幻想、梦境)便成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超现实主义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的意义在于,它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注重形式的倾向相对立,揭示了诗意内涵的重要性。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主要有:恩斯特(Max Ernst 1891―1976)、米罗(Joan Miro 1893―1983)、达利(Salxador Dali1904―1989、伊夫?唐吉(Yves Tanguy 1900―1955)、马格里特(Rene Magritte 1898――1967)、德尔沃Paul Delvaux1897―1978、契里柯(Giorgiode Chirico 1888―1978)等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