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峤约645—约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谏触怒武则天,黜为润州司马。由于极具才华,后诏还,官至平章事,兼修国史。唐中宗时任中书令,封赵国公(参阅《旧唐书·李峤传》)。他的人口思想: 其一,认真地考察人口流散,脱漏的原因。李峤虽主要活动在盛唐时期,但土地兼并使人口逃亡的情况日趋严重。李峤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明确提出,赋役苛重人民不堪承受,以及户口管理不善,是人口大量逃亡、隐漏的原因。其二,加强户口管理。他提出了加强对基层居民组织的严格管理办法。即“使闾阎为保,递相觉察,前后乖避,皆许自新”。而且,互相监督,奖励举托,限期令隐漏人户入籍,逾期不报者“依法科罪,迁之边州”。(《旧唐书·李峤传》)其三,尽量安置流民。提出对自愿返回原籍的流民,要予以多方照顾,给予赈济“虽有阙赋悬徭,背军离镇,亦皆舍而不问,宽而勿征。其应还家,而贫乏不能致者,乃给程粮,使达本贯”(《旧唐书·李峤传》)。对于不愿返归故里的人,不要强迫他们返回原籍,“听于所在隶名,即编为户”(《旧唐书·李峤传》)。让他们就地申报户籍。以上可见李峤的人口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 李峤645—714唐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20岁举进士,累官监察御史。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玄宗时贬庐州别驾。其诗多为咏物及应制、奉和之作,对唐代律诗及歌行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与影响。与苏味道齐名,并称“苏李”,又与杜审言、苏味道、崔融合称“文章四友”。原有集五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李峤集》。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曾劝降僚兵,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后左迁怀州刺史。玄宗时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为时人景仰。有文集50卷,今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