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其他舞蹈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其他舞蹈

分类:【中国民俗】

甘肃民间舞蹈极其丰富。除前面三种舞蹈外,还有天水的云阳枷板舞、武威的攻鼓舞以及各地的狮舞等,它们在中国舞蹈史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天水云阳枷板舞属祭祀性舞蹈。其历史已无法考证,相传,清同治年间,天水的罗玉河洪水泛滥,沿河两岸房倒屋塌,死伤大半。于是,受灾民众纷纷去玉泉观向玉皇大帝许愿祈祷。此后,每年正月初九,当地民众为谢神恩,在玉泉观举办“朝山大会”,并以枷板舞娱神酬神。枷板长约1米,宽半尺,厚5厘米,两肩为套,多以木质坚硬的梨木、核桃木、枣木等制成。两板一端用牛筋绳连接,敲打时,左右手各持一板,用力叩击,声音清脆嘹亮,如按编排的节奏叩击,其音非常动听。枷板舞队可大可小,一般是根据请神、迎神、娱神、送神等进行表演。舞姿庄重,变换多端,富于宗教气氛。

武威的攻鼓舞,亦称“攻鼓子”。据传,在古代的一次战争中,当地的许多将士死于非命,其亡魂不散,重返故里,作祟于乡民。乡民非常惧怕,请道士为阵亡将士超度亡魂。道士一边念经,一边击鼓舞蹈。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亡魂、祈祷神灵的舞蹈。攻鼓与太平鼓非常相似。表演攻鼓,人数不限,阵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奔、腾、跳、挪式的对打、互打等。由于攻鼓起源于超度亡魂、祈祷神灵,因此,演员的服饰以黑色为主,舞姿庄重雄浑,能引人进入神秘遐想。武威的耍杂神也是由奠祭亡魂而来,表演亦用攻鼓,舞姿多旋转。演员总结的口诀是“握鼓缠人不离手,双肩颤抖胯拧动,跳跃旋转风飞舞,动中见静棱角明”。

武威的鼓手(刘忠摄)

周祖公刘之邑庆阳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民间舞蹈:

“跑九曲”流传在正宁、宁县一带。相传“九曲”是一种古时作战阵图,此图已失传,布阵之法无人知晓。但今天在表演社火时,按金、木、水、火、土、日、月、计、都、罗候等方位在地上布灯,范围可大可小,以灯和人的多寡而定。演员们踏着锣鼓节奏绕着这些方位按一定套路穿梭跑动。跑动中,日月方位始终居中,但在转动中必须符合阴阳的对应关系。而在五行方位的表演者又必须遵照五行相克相生的原理,做到与日月方位的统一,显示阴阳互补,五行相生的艺术化目的。罗候为忌位,演员跑动时不宜进入,否则为逢罗候,而一旦进入罗候方位,队形就要大变,直至再次调整到五行相生的秩序上。所谓的“九曲”,是指9种阵形,各有套路,变化多端。但今人表演已难完整,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娱乐而已。

嘉峪关腰鼓(毛富摄)

“夜游八卦阵”流传在庆阳、华池、环县一带。据说,夜游八卦阵为诸葛亮所传,姜维对该阵法又进行了改造。流传陇东后,又经皇甫谧加工,变为民间娱乐之法。早先的游阵规则已无从考证,而今表演时,按八卦方位置灯,再用白灰画出路线图,或用木桩拉绳示意走动路线。表演者手持八色灯先占卦位,随着锣鼓点子,八色灯不断组合,最后进入太极圈,形成了彩灯的涡旋状。半小时后,涡旋状消失,又恢复到八卦位,就这样反复数次,游阵结束。

“跑旗”也叫跑“四门”,流传在镇原一带。表演前,在场地上画出东、南、西、北四门,东门置绿旗,南门置红旗,西门置白旗,北门置黑旗,中置黄旗,以象征五行之色。表演者按人数亦分5个队,手中所持灯色与五方之色相同。当鼓点响起时,先按东南西北的顺序与中央黄灯搭配。遵循的规则是相生与相克的秩序。从相生的关系上讲,土能生金,黄灯数盏先进金方,这时因土削弱,南方的红灯数盏进入土方。随之火方削弱,东方绿灯进入火方。这时木方削弱,北方黑灯进入木方。随着水方削弱,西方白灯进入水方。这样五方平衡,但每方已有两色灯。如以相克关系上讲,木方绿灯先进入中央,黄灯数盏进入北方……这样作为相克的秩序再循环一周,最后又形成每方两色灯。在这种转换中,不同方位的灯不断发生色彩变化,令人赏心悦目。

《张公背婆》流传于庆阳和平凉等地。张公为虚构的人物。整个演出由一人扮演两个人物。它通过道具把张公和张婆结合在一起,常能起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本演出的难度在于化装,扮演者的头部化装成张婆的头部,腿部化妆成张公的腿。在演员的胸前与背部分别安装上张公上半身和张婆腿脚的道具,再经衣袍的掩饰和衣带的捆绑,一人两身的组合形象逼真地显现在观众面前。表演时,演员装作步履蹒跚,每走几步还要装作用力把老婆从屁股上往上推一推的样子,以此表示张公背张婆不易。表演动作变化多端,有双腿变屈行进步、拐腿行进步、一进一退步、全身摇晃步等。

“仙鹤舞”流传于镇原等县。仙鹤舞为表现仙鹤腿长的特点,当地人将其与高跷表演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他们用竹子扎成仙鹤骨架,架子必须大到一个人从腹背钻过去的程度,再用彩纸糊粘成羽毛、头颈和翅膀,并在高跷上粘贴上红色绒毛。表演时,演员们化装成神仙模样,然后把仙鹤架子套在演员的腰臀部,再给演员绑好高跷。表演难度相当大,演员们既要踩好高跷,还要做出仙鹤翩翩起舞、展翅飞翔、引颈高鸣以及啄食、追逐、殴斗等高难动作。有些场地还特意表演鹤蚌相争场面,非常耐人寻味。仙鹤舞最早起源于平凉崆峒道教性舞蹈。据《崆峒志》载:“元鹤仙属也,世居崆峒之东岩洞中,顶冠丹砂,缁衣无裳,翅如车轮,翱翔云表。”俗传,崆峒仙鹤为广成子之侍从仙子,亦为广成子之坐骑。旧时,平凉每于崆峒举行朝山会时,道童装扮为仙鹤之形,展翅飞舞,以示迎神。后来平凉社火中,亦用仙鹤舞表演黄帝问道广成子于崆峒的故事。也有在请神祈雨仪式中,表演仙鹤舞者。前有仙鹤飞舞,后随巫师,至喜神位,仙鹤停步,巫师射出一箭,然后呈百戏表演,百姓跪祭、敬献。

甘肃汉族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粗犷豪放,文化蕴意丰富,形式古朴,刚健清新,场面宏大,气势磅礴。表演细节的特点主要是由扭姿、唱吼、阵形组成。扭姿讲究大摇大摆、升降起伏的豪迈奔放风格;唱吼讲究运气圆洪、高腔高调、丹田之气饱满;阵形讲究点线分明,攻守有序。甘肃舞蹈也不乏典雅、幽默风气,许多舞蹈在刻画人物个性和心理活动时也非常细腻。

(1)大奏鼓。流传于温岭县箬山乡渔村,由9人表演。舞者分别持木鱼,大、小铜钹,铜钟锣,大、小镗锣,唢呐,扁鼓等乐器,边奏边舞。逢年过节,跳大奏舞已成为箬山半岛渔民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大奏鼓同泉州的跳鼓非常接近,在人数上,大奏鼓由7~9人演出;在乐器的使用上,使用木鱼、铜钟锣、唢呐等。在服装上,大奏鼓是宽袖对襟大衫,大脚裤。在表演上,大奏鼓动作诙谐风趣,使粗犷和幽默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跳仙鹤。在富春江畔场口镇流传着一种大道具舞蹈―――跳仙鹤。表演者背负着鹤形道具,双翅会扑,颈首转动自如,形象生动逼真。跳仙鹤舞队由20~25人组成。有管事一人,手执灯笼,是全队的首领。出队时,前面是仪仗队,由6~10人各执一面彩旗组成。中间是主体―――鹤舞者,因鹤形道具不能燃烛,故在舞者左右两边由四人各执一盏油松灯(或灯笼),不仅在晚间起照明作用,同时起到保护、引导舞者的作用。道具“仙鹤”以竹篾为骨架,外缝白布,布上糊有白纸剪成的排苏。仙鹤舞者所穿上衣不限,但必须穿黑色裤子,黑色带趾的高统布袜或黑布鞋,裤脚塞在布袜里,表示鹤的长脚。舞蹈内容以模仿飞禽生态为主。主要动作是行进、洗羽、展翅、啄食、鞠躬(作揖)等。舞者必须壮健,才能在弯腰90°~120°,背负20来斤重的鹤形道具情况下,落脚不颤,并步步刚健。同时,舞者必须单手擎着长颈鹤头,并不断前后左右舞动,使观众有鹤立超群之感。配以慢板节奏的梅花锣鼓,使舞者的后踢步、半蹲步两种基本步法更加稳重有力。

(3)滚灯。流传于钱塘江畔海盐县、杭州市余杭县等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迄今至少有700余年的历史。滚灯用12根竹篾扎成球体,分大、中、小三种,大的直径可达115厘米,小的也有95厘米左右。大球的中心又装一小球,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自重20来斤;黑心球还称“武灯”,自重最重的可达60余斤(灯中挂有一铁锤)。滚灯整个舞蹈由9套27个动作组成。它的最大特点是气势雄大、技巧性强,并带有杂技性。舞动时除了不停地使灯上、下、左、右旋转翻滚。舞蹈者必须臂力超群,能单臂举起60余斤的滚灯亮相;另一些人则必须具有一定“毯子功”的功夫,会打“虎跳”,能翻硬“加冠”,“旋子”要飞至一米多高,才能胜任。动作传承了传统的“圆”的特点,有“晃手”、“涮腰”,还有“踏步翻身”等,腰、腿、手无不用上。表演时伴以锣鼓“急急风”、“七字锣”和“走马锣”。表演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结尾必定是“开荷花”。表演“开荷花”时,扛灯的三个人必须同步踏着节拍不停地向逆时针方向走动;外圈由三四十人叠罗汉形成圆圈向顺时针方向行进。滚灯表现的力量和技巧显示了男性的阳刚之美,表达了舞灯人的自豪与欢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滚灯(顾希佳摄)

(4)采凉船。又名“采莲船”、“采粮船”、“荡河船”、“旱船”,流传在浙西临安县龙岗、颊口等地。过去主要在庙会中活动,现在“采凉船”也成了春节文娱活动内容之一。道具凉船是用木条和竹条做成船形,船身蒙以白布或蓝布,画上水纹,船篷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彩亭。船内乘坐一对青年男女和一位划船艄公,船外有一人扮小丑,开道引船前进。也有扮演戏曲人物的,如《白蛇传?游湖》、《打渔杀家》等。舞蹈时,以走碎步、波浪步表现船在水上行进时的平稳与颠簸。船数一只或两只不等。采凉船重于彩绘雕扎,其瑰丽的船体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精品。船身和彩亭式船篷的竹木框架都做得很轻巧,使舞者身负船体也能行走自如,表现出船在水面漂浮流动的形态。扮演乘船、划船者既是舞蹈能手又是歌唱能手。歌有独唱、合唱、男女对唱,有现成的,也有即兴编唱的。曲调也比较丰富,有《五更调》、《二姑娘相思》等民间小调,也有山歌、民歌、戏曲的曲调。小丑则是在行舟表演中助兴的伴唱伴舞者,他风趣、诙谐地挑逗观众给行船让路,有独有的歌舞特色。

(5)造趺。“造趺”,又名“肩背戏”,亦称“造型”与“造脸”(画脸谱),俗称“马嘟嘟”。流传于宁波市北仑区。由10名10岁左右的英俊男女少年站在青壮男子肩上,边舞边唱、边做、边念、边打,常见于庙会重大庆祝活动中。站在肩上的叫“天盘”,肩负“天盘”的称为“地伴”。起初天盘扮童男童女或八仙,只骑在地伴的肩上,并不表演。以后改为地伴双肩立童,天盘扮《活观音》及《借东风》等剧目中的人物,但没有唱和舞蹈。到1912年后,又发展成“天盘”扮演戏中人物,既唱又舞,地伴则配合天盘做一些动作。造趺出场前,由铿锵的锣鼓声开场,然后10组造趺紧接出场,走圆场、绕八字,全体退场以后,再开始一对对地表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金钱豹》等。造趺中天盘在表演时双脚站在地伴的肩上,地伴须紧紧抓住天盘的小腿,因此,天盘只能靠上半身表演武打、亮相,而步伐变化则全靠地伴配合,地伴要随着天盘的对打或前进或后退,天盘亮相时地伴立定不动,演唱曲调时,地伴则做原地踏步、转动、跺脚等步伐,达到上下配合,浑然一体。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