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度量衡文化崇拜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度量衡文化崇拜

分类:【风俗文化】

中国度量衡文化,交织着神秘文化,是古人敬神祈天文化的折射,从最初朴素地权衡事物轻重、度长短、量大小,引伸到权衡天地万物,度量事态炎凉,反映了人们对度量衡的崇拜,探讨度量衡文化起源及文化现象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商贸美德的需要。

一、中国度量衡内涵与起源

何为度量衡?明白地说,就是我国古老计量器具,即:尺、斗、秤。传说,上古三皇:黄帝、伏羲、神农最初建立市场时,为了便于交易,发明了这三种计量器具,即为度量衡。

我国古代原无尺度,手,作为劳动的主要器官,谁知也曾长期充当度量衡具。用手抓米满握叫做“溢”,合两手捧米叫做“掬”。《小尔雅?广器》日:“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据《考工记》载,古人以四升为一豆,那么一掬等于一升,一溢便等于半升了。现在民间有人在估测东西的长短、轻重时,如一时找不到衡量的器具,也有直接用手量长短、掂轻重的。

《大戴礼记?王言》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人们把手中指中节的长度作为一寸,十寸为尺,称为指尺。寸、尺、寻,均为古代长度单位。司马迁《史记?夏本记)说:“身为度。”度,就是度量,计量长短的标准。上古时代,人们认为身体乃是天赋,最为神圣,使用起来也最方便,便把身体用作度量。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周制寸、尺、咫、寻……诸度量,均人体为法。”

按咫、寸、尺、寻的本义,都是人体的名称。一、咫,《说文》:“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中妇人即指手掌长短适中的妇女,手掌长八寸,合旧尺五寸多。咫,原为手掌名,手作为度名。二、寸,手掌后一寸的动脉名(中医讲寸、关、尺三部脉),亦名寸口。《说文》:“寸,十分也。人手却(退)一寸,动脉谓之寸口。”按“寸”为“指事字,古作六,王筠《说文句读》解释说:“六者,手也。寸本为手部脉名,后来作为度量十分用。三、尺,从寸口到肘叫做尺。王叔和《脉经》“从寸至尺,名日尺泽。”尺泽的脉在肘部位,从寸口到肘距离一尺,约含旧尺八寸。当然,“累黍为尺”,是离开人的身体部位而谈的。古人认为一黍(玉米粒)之长为一分,十黍之长为一寸,百黍之长为一尺。黍粒横排称为“横黍尺”,亦叫古尺,为夏朝人所使用;黍粒纵排叫纵黍尺,亦叫大尺,为商朝人所使用;一纵黍尺相当于一横黍尺的一十二寸。后来,人们把一定数量黍粒的长度固定下来,刻在木棍、木片、木板、竹板、铁板、兽骨等材料上,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尺寸度量器。四、寻,张两臂名。《说文》: “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仪礼?乡射礼注》:“中人张臂八尺。”寻的本义是张开两臂名,后作为长度八尺之词。五、仞,古籍中“人”与“仞”是常常通用的。仞就是取人的高度作单位来度高、度深的。词义的来源就是“人”,如今天人们还常说“这坑有一人多深。”这里的人,就是以身高作为一个度量单位,等于古代的“仞”。至于古书上常见的“九仞、百仞、千仞、万仞”之类,都非实指,只不过极言其高其深而已。六、丈,十尺为一丈。古时成年男子为“夫”,《说文解字》中说,人长八尺称为丈夫,所以,成年男子又被称为“丈夫”,后来才演变为女性配偶的称谓。

除人体名称外,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长度单位名称。

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舍,成语“退避三舍”,就是退兵九十里;寻常,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墨丈,五尺为墨,倍墨为丈;步武,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汉书》上说:“度者,分寸丈尺引也,所以度长短也。”古代长度单位采用十进位制,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至于分以下的长度单位则有厘毫丝忽。《孙子算经》解释说:“度之所起,起于忽。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又说量,最典型的量器为斗。传说黄帝造斗,以井水准其概。十黍为桑,十桑为铢,十二铢为一龠,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周代以木为斗,上经一寸,下经八分,深八寸。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始作铜斗。

除斗外,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容量单位名称。区,古代器量一种,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即每区十六升;缶,一种大腹小口用以盛流质的量器,一缶为四斛;钟,古代量器一种,长颈大腹而高瓶。一钟相当于六斛四斗。据称汉代永建年所造钟高一尺一寸四分,深八寸六分,口径四寸四分,腹围二尺四寸六分,重127两;钫,古代量器,作用与钟同,但外形不同,圆者日钟,方者日钫,一钫为六升或四升。

再说权与衡。权与衡为计量物体重量的器具,也就是人们习见常用的秤;“权”为秤锤,“衡”为秤杆。现今则把各种称物用的器具,包括秤和后起的天平,统称之为“衡器”,权衡并列,引申为比较评量。“称”和“秤”,古时可以通用,现今则以“秤”为名词,以“称”为动词,二者不相混淆。

“戥”是一种小秤,专门用来称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有时也用来称药品;俗称“戥子”,也写作“等子”。“斤”是计量重量的基本单位。古代“斤”的重量,各个时期多有不同,总的趋势是时代越后斤量越大,除斤以外,古代的重量单位还有:

一、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成语“一发千钧”的千钧,雷霆万钧的“万钧”都表示极大的份量。石是一百二十斤,它又可用作容积单位,是十斗。二、十忝子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忝累、锱铢、铢两”,这些词儿,都表示轻微的份量。三、十六两为一斤。历代沿用,直到近代才改行一市斤等于十市两的十进位制。四、唐代将一两定为十“钱”,取消二十四铢为一两的进位制。五、宋代在“钱”下增设十进位制的“分厘毫丝忽”这些本是长度单位,从此兼作重量单位用。

不同时代产生的度量衡互有出入,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文字,才将尺寸统一划定。二、中国度量衡崇拜与文化

中国度量衡因为首创于三皇:黄帝、伏羲、神农,一向被认为是民之准绳,其神秘、神圣,如不可更移的玉律金科。围绕着中国度量衡的神圣、神秘,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中国特有的度量衡文化现象。

一、民俗认为度量衡应天而生,诸多尺度源于上天星宿。《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邢大嫂子开店所以生意兴隆,红红火火,不仅因为拥有“扈三娘的个儿,孙二娘的性;李翠莲的嘴儿,黄金婵的手儿。”最重要的是做生意秤足斗满,其公公不解,认为奸商、奸商,无奸不商,不在秤上找,不占奸取巧,怎能发家?邢大嫂子说:“咱中国秤,说道可多啦。我在家时常听我爸说,十六两一斤为准平秤。这十六两,有南斗六星(六两),北斗七星(七两),本来南斗就掌管爵禄,北斗七星的第四、五颗为权衡二星,又加上福禄寿三星(三两),才凑成十六两一斤。如果谁做生意短斤少两,将不是伤财便伤禄,或者薄福。”

二、度量衡可为三媒六证。在中国民间民俗那里,度量衡的作用是任何政治、法律、道德、良心都不能替代的。东北脍炙人口的传统二人转《杨八姐游春》中,荒淫无道的宋王看上了“柳叶弯眉杏核眼,糯米银牙樱桃唇”的杨八姐,要选入宫中封贵人,天波杨府余老太君暗骂宋王无道君,故意提出苛刻的聘礼,给宋王出难题。这聘礼是: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闪电八两雷音,晒干的雪花要九两,冰溜子烧炭要十斤,十冬腊月的春光要九碗,九九的寒风要九盆,八九的雁声要八斗,七月里的冰排要七吨,六条腿的蛤蟆要六对,五只眼的泥鳅要五斤,四楞子鸡蛋要四个,三尖角的鸭蛋要三个,两丈长兔子尾巴要两条,一搂粗的牛毛要一根,还要泰山那么大一块玉,要黄河那么长一锭银,要天那么大菱花镜,要地那么大洗脸盆。余老太君所要物品前者虽有斤有两,有宽有窄或车装斗量,但多虚幻(抽象)物品,没法运用度量衡,后者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但世上又没有那么大的度量衡可以权衡,宋王又想到:“大宋江山千斤重,他老杨家提着八百斤”,只好作罢。而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所载《三媒六证》的散事中,故事主人公则巧妙运用了度量衡圆满地回答了玉帝派来的使者――太白星、北斗星、南极星提出的问题。故事说来很有趣味,王员外因为家有金银财宝无其数,便一时不知天高地厚,于自家门首挂起“天下第一家”的匾额,惹恼了玉皇。派三位仙长佯做化缘,实来查处员外家,三仙向王家提出常人难以做到的化缘条件。要泰山那么大的馒头,四海那么多香油,天那么大一块袍布,正月初六来取。王员外一听傻了眼,他刚满十岁的小孙子给他出主意,让三位仙家正月初六先到山东白员外家取来六证,再按六证给东西。三位仙长也楞住了,化过之么多缘,还没听说过啥叫六证呢?就问啥叫六证,六证在哪。小孩告诉他们,白员外是我姥爷家,你们到那就能找到六证了。

转眼正月初六到了,三位仙长来到山东白员外家取六证。白员外一听也楞住了,但见白员外刚满九岁的小孙女蹦蹦跳跳地从里屋跑出来,拉着白员外的手说:“爷爷,我知道什么是六证,六证就是秤、斗、尺。秤能称几斤几两、斗能量几斗几升、尺能量几尺几寸,这就是六证。”三位仙长取来六证,王员外家的小孙子象点兵发将拟地让太白金星拿秤去称泰山有多重,然后按数去领馒头;让北斗星拿斗去量四海有多少斗多少升,然后按斗按升去领香油;让南极星拿尺去量蓝天多少尺多少寸,然后按尺按寸去量袍布。听小孩这样一安排,三位仙长都老头卡跟头――触胡子了,没办法,只好回灵霄宝殿,回禀了玉皇大帝。玉皇听说人世间有这样两个聪明的孩子,便让三位仙长给两家作媒,订妥了这媒亲事,这则由度量衡引发的故事“三媒六证”便在民间传开了。

三、度量衡在民俗那里有不可亵渎的力量。

度量衡作为准绳,公平,可以量天称地。度量衡,威严,任谁都不可亵渎。笔者走访四川丰都鬼城,曾记下阎罗殿前这样一联:“凭它骗天手段,入门再难欺心。”这样的联,是否可以用于中国民俗极为崇拜的度量衡呢?那就是:凭它骗天手段,权衡自会分明。有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仰箩借米扣箩还》的故事,向后人昭示着亵渎度量衡者的报应,这里允许我再赘述如下:生活贫寒的姑姑每每到侄女家借米,姑姑欺侄女双目失明,每回都仰箩来借,扣箩来还,无论是借是还,瞎侄女都要用手摸一摸,只要米和箩边儿是平的,就算满满一箩。姑姑在量上占奸取巧,天长日久,豪夺了侄女许多小米,直至姑姑临死时,才蒙生忏悔。死后给侄女托梦,变做小鸡下蛋来报答她,这也是人们每每喂鸡,都要叫“咕咕”的由来。无独有偶,又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瞎老太太每次买东西,都让邻家的媳妇自己上烟笸箩取钱,邻家媳妇藏有奸心眼,往往花五说六,从中获利,从量上欺骗瞎老太太,欺骗了度量衡,也欺骗了天理良心,最终遭到雷击。又有一个故事《没量(良)心》,风趣且富哲理。由鲁班带大的一个徒弟,自觉什么活都能干,也没同鲁班打声招呼,使私自下山了。就在他得意忘形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一个人拉不了锯,只好回来找鲁班。他到山上一看,一个木头人正帮鲁班带锯,徒弟悄悄记下木头人的尺寸,便又下山了。谁知徒弟自己制造的木头人仍是不能帮助他带锯,不得已,只好二番脚返回。鲁班问徒弟,木头人的尺寸你都量过了吗?回答量过,量脑袋了吗,回答量过,身子、胳膊、腿呢?也都量过,又问量过心吗,回答没量心。鲁班说没量(良)心怎么能动呢?

师傅一语双关,徒儿受益非浅,从此放正了心眼,跟鲁班师傅学到了很多高超的技艺。一把短短的尺,可以量出人格的高低,一杆小小的秤,可以称出人心的善恶。

三、中国度量衡运用与道德

“黄金虽贵,分量应人。”中国传统的道德观认为,包括黄金这样贵重的商品在内的一切商品,都应是足斤足两,惟其贵,才更应“秤平提满尺码足”,以迎“信誉第一买主多”。

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人们可以在市场上随意论质讲价,可以争得脸红脖子粗,但绝不必在尺、在秤、在斗上设防。俗语说:要往肉上看(看质量),别往秤上看,谁也不肯为区区小利,丧了良心,给人吃秤砣。在头几年的黄烟自产市场上,我见过一个腰系麻绳的庄稼人,人戏之日:“老爷子,烟,多少钱一斤咱先不论,可别在秤杆上撅人哪!”这是一个十分朴实憨厚而又极不善言辞的庄稼人,我见他听到此上话时,一时脸憋得通红,似乎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说:“我撅人,我儿子旺条条(关东方言,健壮)好几个,我得要儿子呀!”老爷子话里话外是说,要积阴德,不能在秤杆上祸害人,让罪孽折在子孙边。的确在中国民间茫茫商海中流传着这样一组谚语:一秤来,百秤去,

争价不争秤,

秤平斗满,

君子交易,

秤凭星,斗凭量。

戥秤亏不得人。

在“买卖争分毫,人情一匹马”的民间传统道德约束下的商界, “手是钩子眼似秤,人心本是定盘星。”

以权衡神授,亵渎即遭报应的宿命思想约束人们的商贸道德,显然是消极的,但中国民间传统的“尺足提满,可欺心,不可期‘星’”的商海美德,留下了多少“君了喻于义”的佳话,面对古人,面对先贤,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那些掺假使坏,短斤少两,以次充好,损公肥私,欺骗别人,也亵渎自己人格者能不感到汗颜与自责?

制约着人们传统道德的中国度量衡信仰文化,由商界引伸到大干世界,便成了人们权衡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尺度,所以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唱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称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

这是对中国度量衡的最深切的崇拜与肯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