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东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东阳1447—1516Li Dongyang明代诗人。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本人长期生活在北京。英宗天顺八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李东阳1447—1516明诗人。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进士,历仕英、宪、孝、武4朝,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宦官刘瑾专权时,他依附周旋,颇为时人所讥。其诗追求典雅工丽,内容多应酬题赠,论诗推崇严羽,为茶陵诗派领袖。有《怀麓堂集》一百卷、《怀麓堂诗话》一卷。 李东阳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李东阳的文论不多,其基本出发点是儒家的教化说,强调文以载道。他在《邵孝子诗序》中说:“古者,国有美政,乡有善俗,必播诸诗歌以风励天下,薰陶诱掖。盖有深于教令者,吾党则有不得而辞焉。”还说:“文之见于世者,唯经与史。经立道,史立事。载道之文,《易》、《诗》、《书》、《春秋》《礼》、《乐》备矣。”(《篁士敦文集序》)据此,他在评论别家作品时,每每以教化为度。他还从体制上,把文与诗特别区分开来,探寻各自的特征,认为“诗与文各有体,而每病于不能相通”(《春雨堂稿序》),指出“诗与文不同体,近见各家大手,以文章自命者,至其为诗,则毫厘千里,终其身而不悟”(《诗话》),这些认识比之前人看法更前进了一步。此外,他对当时的诗文并不满意,认为“求其浑雅正大,可追古作者,殆未之见”(《诗话》),于是提倡复古,主张以古代国家强盛时那种雄健壮阔的格调来代替时下格卑调俗的文风。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后升侍讲学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武宗时,宦官刘瑾入司礼监,他与刘健、谢迁都上表辞职,谕旨却去刘、谢而独留东阳,后人对此毁誉不一。东阳身居相位,以诗文奖掖后进,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其诗论推崇盛唐而反对摹拟,颇受严羽的影响;而创作未脱台阁体的气息,形式典雅工丽,内容多应酬题赠。在他的影响下,明代诗坛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散文长于记述,开阖自如,富于层次,但颇多应酬之作,田尚未摆脱台阁体的影响。其创作中的拟古倾向,又为后起的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后七子”拟古派开了门户。有《怀麓堂集》。 李东阳1441~1516字宾之,原籍茶陵。因生于北京西涯,世称西涯先生。少聪颖。天顺八年(1464)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孝宗弘治中,历任太常寺少卿、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先后参与修撰《英宗实录》、《宪宗实录》,多所润饰。弘治十一年(1498),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武宗立,东阳受顾命,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上疏论朝政之弊,与宦官刘瑾周旋,得以保护善人。后辞官。卒,赠太师,谥文正。以台阁大臣主持文坛数十年,其诗文典雅工丽,为首形成“茶陵诗派”。兼善书法,于篆隶造诣尤高。著有《怀麓堂集》100卷传世。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人。曾祖以戍籍留居京师。因出生于北京西涯,故世称西涯先生。幼即颖悟,四岁能作径尺书,八岁被召入宫试讲《尚书》义理。天顺八年 (1464) 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孝宗时,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拜受顾命,辅翼武宗,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为内阁之首辅。立朝五十年,入阁十八载,不仅是明代前期政坛领袖人物,而且是领一代风骚的文学家。其诗歌独树一帜,为一代之宗,号称茶陵诗派。文亦典雅博丽,益以书法精妙,篆隶兼长,朝廷典章宏文,多出其手。卒谥文正。著有 《怀麓堂集》一百卷、《怀麓堂诗话》一卷,《燕对录》、《东记录》各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