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土司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国土司制度分类:【地域文化】 龚荫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32开,1470页。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土司制度的起源、形成、发展及衰落,不仅搞清了全国设置土司的情况,并对每家土司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做了恰当的评价。作者认为:1.元明清王朝实行土司制度后,改变了以前西、南部少数民族各自为政的涣散局面,再没有出现过汉、唐、宋代那种地方性割据政权;元代之后封建王朝对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完整和统一;2.实行土司制度后,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较为安定;3.实行土司制度后,有利于内地与边疆各民族的经济交往,有利于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及优良作物的传入,大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生产发展;4.实行土司制度后,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思想交流,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以说,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向心力,是在元明清时期才完全形成并不断增强的。全书2部分, “土司制度概论”部分论述了土司制度的起源、开始及其历史作用;“各省土司纂要”部分介绍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和海南、湖南、湖北、甘肃、青海、西藏的土司。书前有马曜序和作者叙言;书后有《全国土司总表》,王叔武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