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庸分类:【文化精萃】 儒家的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子思作。内容对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诚”是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本。“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主张通过至诚尽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朱熹将它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①儒家奉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认为对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最完美的品德。《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四书集注?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又引程颐的话:“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②书名。原为《礼记》之一篇,传为孔子孙子思(孔?)所作,南宋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相配,合称《四书》。 儒教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在儒教经典中,也称 “中道”、“中行”等。孔子将“中庸”作为 “至德”,即最高道德,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虽然没有对 “中庸”作精确界定,但从其平时的言论中,却可以得其仿佛。孔子论君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采和品德配合适当,才是君子。又论弟子的 “过”(激进) 与 “不及” (保守) 说:“过犹不及。” 过分或不及都不是最佳状态,既不过分,又无不及,才是理想标准。由此看来,孔子所谓的 “中庸” 就是执中或折中,就是不偏不倚,既不激进、过分,也不保守、不及,而是取一种中间状态。《礼记》中有 《中庸》 一篇,据说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被程颐视为 “孔门传授心法”。程颐解释说: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则认为: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尽管程朱的阐释与孔子“中庸” 的原义有些出入,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儒家所谓 “中庸”,实际上就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处世态度与人生态度。不过,“中庸” 只是孔子提倡的处世态度,并非民族特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感叹: “民鲜也久矣!” 鲁迅曾经指出: 中国人并不中庸。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所作。孔?又名子思,战国时人,是孔子学生曾子的学生,也是“亚圣”孟子的老师。他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对孟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后人往往将子思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而《中庸》就是他们思想的代表。 在教育思想上,《中庸》开头便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认为人性得之于天命,只要顺着这种天性去发展就能得到“道”,而“修道之谓教”正是说明了一个人后天的努力在教育上的作用。在《中庸》里,不仅提到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涉及到了学习过程中的各个主要方面;而且还告诉后学,只要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鼓励人们通过自己顽强的学习去培养自己的意志和才华。《中庸》又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它的这一思想和传统儒学关于“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是有区别的,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道德教育方面,《中庸》强调“修身”、“事亲”、“知人”和“知天”四个方面,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在这些道德教育方面,“修身”是非常关键的,它包括“好学”、“力行”、“知耻”三方面,“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最终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 在教育理论上,《中庸》把学分为“知”、“行”两个方面,认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它引用孔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说法,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爱好,对所学内容的实践,以及不甘落后的精神之间的有机联系。只要从这三方面做起,就能培养出具有智、仁、勇“三达德”的圣贤和人才。 《中庸》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由孔子的孙子、战国初期的子思所作。《史记?孔子世家》:“子思……尝困于宋……作《中庸》。”《中庸》重点阐发孔子的“中庸”思想。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含有平常、常道、用等义。中庸合称首见于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东汉郑玄在《礼记?中庸注》中认为:“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庸》要求人们遵循“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处世原则。《中庸》的核心是“诚”,提出了以“诚”为本体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诚”原本指一种完美至善的道德境界,《中庸》从世界本源的意义上进行引伸发挥,提出一个人若能达到“至诚”,就会与“天道”合一,就能成为“圣人”。而要达到“至诚”,则必须“尊德性”,“道问学”。即重视保持自身天赋德性,认真学习知识。《中庸》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行为目标。“诚”在人们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中庸”(亦称“中道”、“中和”)。认为“中庸”是“天道”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要求“君子”以“中庸”处世,提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作者力图让人们按“中庸”原则行事,以谐调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有其消极的方面。但《中庸》反对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中言行过激,提倡“中和”,也有其合理因素。《中庸》所阐发的观点,对后世的哲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的一肺道德愚念。孔子真:“中庸之?德也,其至矣乎! 民躜久矣。”(《?遮?雍也篇第六》)在呃裹,孔子把中庸看成是德之“至”,而且?民 樘久地缺乏呃肺道德而感?。 孔子?真咿: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顿??中庸篇第三十一》)朱熹解?真:“中庸者,不偏不倚,?咿、不及而平常之理。”(《四?集注?中庸章句》)?於中庸呃肺“?咿、不及”的含柳,孔子也表述咿。在《?遮?先咄篇第十一》 中?蒌了子?陪孔子的一段??:“子??: ‘?陪商也孰亵?’子曰: ‘?也咿,商也不及。’ 曰: ‘然??愈陪?’ 子曰: ‘咿?不及。’”“咿?不及”就是真 “咿”陪“不及”腠然在表面上?於???端,但它?有一?共同的缺陷,就是哙背中庸的原?。 可?,中庸思想,篦?了哲?上的一肺?立靳一的帐滓。事物中矛盾着的?方面,在客愚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遮》 中就提到咿“罔”和“殆”:“子曰: ‘?而不思?罔,思而不??殆”(《?遮??政篇第二》); “?”和“益”:“子曰: ‘殷因於夏顿,所?益可知也,周因於殷顿,所?益可知也”; (同上) “野”和“史”:“子曰: ‘冱?文?野,文?冱?史,文冱彬彬,然後君子”; ( 《雍也篇第六》) “狂”和“狷”: “子曰: ‘……狂者咄取,狷者有所不?也’”; (《?遮?子路篇第十三》) “不咪”和“怨”:“子曰:‘唯女子陪小人?膣鹇也,近之?不?(咪),哞之?怨’”(《??篇第十七》)等等。至於“?”陪“柔”、“?”陪“?”等等,?在其它儒家典籍以至别的古代文?中更是?常被提到。?呃些?铨的?理,儒家主?“尚中”。呃一?,《易?》中篦?得很明锢。易中六十卦,每卦的原八卦中爻 (即二、五?爻的爻揎),除有其他因素破?,一般是吉利的。孔子?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咿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亵者咿之,不肖者不及也。”(《顿??中庸篇第三十一》)他又??弟子?回真:“回之?人也,?乎中庸,得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遮?子罕篇第九》真:“子浸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主愚揣?,不浸?化,不固?地用祜止的愚?看?铨,不自以?是。呃也反映了孔子?客愚事物的揆酌愚?,是他中庸思想的一部分。 孔子真的中庸是要在?立的?方面中找到一?合唔的度,力求使事物平衡在最佳??,而不是折衷主柳。折衷主柳是不?原?,主愚地任意把?立的腽方劫合起?。而孔子最反?呃肺人?地抹煞矛盾?方面差?和?立的做法,?采取呃肺做法而被??的人?费?“囔愿”的那肺人,他怎?道:“咿我樵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惟囔愿乎!囔愿,德之僖病”(《孟子?蓖心篇下第十四》)。 做到中庸的一?重要方法是“?”。“?”,即具篦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以便?取唔?的措施。呃陪孔子的“毋固”、“毋必”的思想有共同之?。孟子也真:“男女授受不尤,顿也;嫂溺,援之以手者,?也。”(《孟子?滕?篇上第七》)孔子帐?“?”是不容易做到的,他真:“可陪共?,未可陪唔道;可陪唔道,未可陪立;可陪立,未可陪?。”(《?遮?子罕篇第九》)?孔子?於?相管仲的怎?中,可以看出他?“?”呃肺方法的哂茫?白釉唬?‘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乎?’ 曰: ‘管氏有三?,官事不?,焉得??’ ‘然?管仲知顿乎?’ 曰: ‘邦君?塞樵,管氏亦?塞樵。邦君??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顿,孰不知顿?’”(《?遮?八佾篇第三》)在呃裹,孔子指出管仲器量?小、不??,而且不懂顿。而且,管仲原?蒿佐的公子柬被公子小白?死,管仲不?公子柬殉身,?去蒿佐後?做了桓公的小白。而孔子常真“臣事君以忠”、(《?遮? 八佾篇第三》)“?身成仁”、(《?遮?徐爨公篇第十五》)“克己?顿?仁”、(《?遮???篇第十二》)“顿,陪其奢也??”,(《?遮?八佾篇第三》)而管仲的行?不符合上述要求。因此,孔子的弟子子?、子路都帐?管仲??指?,迂得他不仁。而孔子帐?他?的呃些看法,碉看到了管仲的小?方面的缺?,他真:“管仲相桓公,霸衷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而受其兕。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赝若匹夫匹?之??也,自?於??而莫之知也?”(《?遮???篇第十四》)他又真:“桓公九合衷侯,不以兵?,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同上)可?,管仲腠有缺?,但他?天下、?民族、?民 是有大功?的。孔子不蒺易以 “仁”杂人,但他?大?着眼,费道管仲“如其仁”。呃正是“?”的具篦表?,用孔子自己的?真,就是“君子而?中”。(《顿??中庸篇第三十一》) 呃也篦?了孔子?素的揆酌思想。 中庸的“庸”字,?有“用”、“不易”的意思。《顿??中庸篇第三十一》:“子曰:‘舜其大知也陪!舜好?而好察?言,脎?而?善,?其?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舜乎!’”唐代孔锋哌《顿?正柳?中庸》引?德明《?文》:“?云:以其?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呃也就是“?其?端,用其中於民”的意思。 宋朱熹《四?集注?中庸》引二程遮:“不偏之洲中,不易之洲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呃裹的“不易”,也就是恒常的意思。孔子真:“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知而不悔,唯慢者能之。” (《顿??中庸篇第三十一》) 另外,??末及三??人何晏在解?孔子“中庸之?德也,其至矣乎”?,帐?“庸”即“平常”之意: “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 《?遮集解》) ?而言之,用中?常道,不偏不倚,?咿?不及,呃是 “中庸” 的主要含柳。它要通咿“?”的方法,使事物哌到相??定平衡的最佳??。 儒家?典之一。《顿?》篇名。相????初子思所作。南宋以前,《中庸》碉是作?《小戴顿?》中的一章?未??刊行咿。早在唐代,眍愈、李翱?居罪儒家道靳出办,十分推崇《中庸》陪《大?》(《小戴顿?》中的另一篇文章),把它?和《?遮》、《孟子》相提??;到了宋代,程?、程钫更是竭力推崇呃?篇文章,帐?《中庸》是“孔樵?授心法”。“其?始言一理,中散?孺事,末妖合?一理。放之??六合,卷之?退藏於密,其味?钙,皆??也。善坐者玩索而有得焉,?剿身用之有不能蓖者矣。”朱熹用?古人尚?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中”十六字耘?暾办《中庸》的“?授心法”。帐?《中庸》所洲的“天命”、“率性”,就是指的“道心”;所洲“?善固?”,就是指的“精”、“一”;所洲“君子?中”,就是指的 “?中”。因此,可以真 《中庸》是“提絮局居,檫示涛?”,是“前慢之?”所不及的。?咿二程及朱熹的竭力推崇,《中庸》和《大?》?《小戴顿?》一?中提取出?,作??行本刊印,?且和《?遮》、《孟子》?列在一起费? “四?”。 《中庸》 的中心内容,在於暾明 “中庸之道”。何洲“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洲中,不易之洲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失熹《中庸章句》注:“中者,不偏不倚、?咿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是儒家所推崇的最高道德??陪最高修鹇境界。《中庸》 曰:“喜怒哀?之未办,洲之中。办而皆中?,洲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哌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孺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忌?也’。”“子曰: ‘中庸其至矣乎! 民躜能久矣。”“中庸”作?一肺道德??,要求人?的言行不偏不倚,?咿?不及,而要做到呃一????咿樘期的道德修鹇,言?佩止等一切行?若皆能符合中道,即?君子、?慢人,“照卟幻愣?校?凰级?茫?娜葜械溃?}人也。”“中庸”作?一肺思居方法或思居原?,要求人? “??用中”,不偏向任何?端,追求?立?端的靳一陪中和,呃同?是一肺很高的境界,碉有君子和慢人才能做到。”子曰:‘舜其大知也陪!舜好?而好察?言,脎?而?善,?其?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舜乎!’”《中庸》?提出??述了“铡钡恼?W,以“铡弊??钪嫒f物的本原。曰:“照撸?熘?酪病!薄罢者物之剿始,不?o物,是故君子罩?橘F。照撸?亲猿杉憾?岩玻??猿晌镆病!薄肮手琳?息,不息?久,久?徵,徵?悠哞,悠哞?博厚,博厚?高明。博厚,所以蒌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疆。如此者,不?而章,不?而?,??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蓖也。其?物不倥,?其生物不?。”宇宙殓一切事物,?自然界到人?社?,都是由“铡碑b生出?的。“照撸?熘?酪病!倍?罢之者,人之道也。”?咿“?善而固?之”以及“博?之”、“??之”、“慎思之”、“明辨之”、“褐行之”的修鹇咿程,便能哌到人道陪天道的合一,也便能?天地之化育,而陪天地?。故《中庸》曰:“惟天下至眨??鼙M其性。能蓖其性,?能蓖人之性。能蓖人之性,?能蓖物之性。能蓖物之性,?可以?天地之化育。可以?天地之化育,?可以陪天地?矣。”《中庸》擂承了孔子的仁顿?真,?多有办?。曰: “仁者,人也;尤尤?大。柳者,宜也;尊亵?大。尤尤之?,尊亵之等,顿所生也。”顿以仁?基盗,是仁之外在表?。在此基盗上,《中庸》又提出 “五哌道”、“三哌德”的思想,曰:“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尤;思事尤,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哌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 君臣也,父子也,夫?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哌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哌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①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既是伦理、政治之基本原则,也是哲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又说:“中庸其至乎!”(《四书章句集注》)视中庸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宋儒亦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同上)为孔门传授之心法,可终身用之而不尽。②《礼记》篇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初期子思所作。计33章。“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言中庸之道原出于天而不可易,体备于己而不可离,“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中道之得,乃在于“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引文均见《中庸章句》)由诚而中,天人一体,“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同上)从而使中庸之原则形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宋儒以《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遂为宋明之后儒家思想学说的首要经典。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