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旗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八旗兵

代兵制。努尔哈赤时期初定兵制: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佐领)领之;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参领)领之;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固山额真(都统)领之,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副之。每旗领兵七千五百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只有正黄、正白、正红,正兰四旗;四十三年(1615年),又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兰四旗,共为八旗。其后八旗旗数未变,但每旗所领甲喇数却在不断增加。后金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增设蒙古八旗。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又增设汉军八旗。入关前共计二十四旗,三百二十七个牛录,约二十二万人。清朝统一后,八旗兵分京营八旗、驻防八旗。清末,京营八旗为十二万人,驻防八旗为十万五千人,共计二十二万五千人。八旗兵有亲军、骁骑、前锋、护军、步军五种,称额兵;另有养育兵,即预备兵。八旗兵还有特种兵,即神机营、健锐营、藤牌营、火器营等。统领八旗兵的有将军、都统、副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城守尉、防守尉、协领、总管、副总管、参领、副参领、佐领、防御、亲军校、护军校、骁骑校等,是清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

八旗兵

清代兵制。以满族为主的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军事组织。为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的基础上所创建。努尔哈赤初定兵制,每300人设1佐领,5佐领设1参领,5参领设1都统。每都统设副都统2,领兵7500人,为1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初建四旗,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四十三年 (1614) 增设四旗,为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是为满洲八旗。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全体满族人悉编入八旗之下,成丁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清初由于连年征战,八旗成丁实为职业军人。满洲八旗总6万人,佐领之数增至400。皇太极天聪九年 (1635),分设蒙古八旗,兵16840人: 崇德七年 (1642),分设汉军八旗,兵24050人。至此,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构成了八旗军制的整体。以后,佐领愈增,各旗愈分设护军、前锋、骁骑等营伍。清朝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帝室,由上三旗 (镶黄、正黄、正白) 中挑选,组成亲军,由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即骁骑营归八旗都统直辖,另置总统或统领辖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步军营除八旗兵外,兼控部分绿营兵。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领侍卫内大臣统率的,还有虎枪营。总计京营兵额10万余人。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地点,计10万7千余人,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乾隆时的佐领之数将近3千,兵额仍为20万余人。八旗兵为清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在清朝建立、巩固中起了重要作用。中期八旗兵逐渐腐败,丧失其战力。光绪年间 (1875—1908) 新建陆军,八旗兵逐被取代。

八旗兵

清代的军队编制。努尔哈赤初定。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时为四旗,每旗由都统指挥,领兵7500人。四十三年,增至八旗,6万人。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分设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兵额为4万人。各旗分护军、前锋、骁骑等营伍。清朝统一后,八旗兵分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皇室,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兵卫,八旗都统直接指挥的为骁骑营。由总统或统领指挥的有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步军营除旗军外,兼辖一部分绿营兵。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京营总兵额10万余。驻防兵共10万7千余人,分驻各省要冲地点。

八旗兵

清代兵制。清朝统治中国的基本武装力量。由旗人组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建八旗蒙古,崇德七年 (1642) 又建八旗汉军。凡是在旗之人通称为“旗人”。由旗人组成的军队称“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从战。清入关后, 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帝室, 由上三旗中挑选,组成亲军,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驻防兵,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皇太极时“三丁抽一”为兵。清入关后共有二十万。清末有二十二万多。后由于骄傲腐化, 渐失战斗力, 由绿营兵代之。参见“八旗制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