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生产运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01 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规模生产运动。1939年初,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以开荒增产粮食为主的生产运动。为了克服日本侵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实行的经济封锁给解放区军民造成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于1942年12月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从1942年开始至1943年。各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军队、民主政府以及学校,也举办了许多以自给为目标的农业和工商业。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不仅克服了财政经济困难,减轻了解放区人民的负担,而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并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

大生产运动Dashengchan yundong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克服困难坚持抗战而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生产自救运动。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袭击,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一度发生了极大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保障军民的物质供应,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共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空前规模的生产运动。

边区军民纺线


大生产运动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同时发展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
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和广大群众最先投入了生产运动。1941年3月,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屯垦。他们一边战斗,一边生产,1941年开荒种地11200亩,1942年达26800亩,1943年达到粮食、经费自给有余,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从1941年到1943年,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陕甘宁边区实现了粮食全部自给,棉花自给50%,基本克服了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军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
其他根据地的军民,按照中共中央“劳力与武力相结合”、“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也都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并取得了重大成绩。如晋绥、北岳、胶东、太行、太岳、皖中6个地区到1943年就增加耕地600多万亩。太行区的部队和机关,做到自给粮食3个月和全年蔬菜。
大生产运动使各抗日根据地克服了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军民生活,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锻炼了广大干部,积累了经济建设经验。

大生产运动Dashengchan yundong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规模生产运动。1941年,中共中央号召抗日军民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王震率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赴陕北南泥湾,开荒种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是部队生产的一面红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生产运动迅速扩大到敌后各解放区,抗日军民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各解放区军民战胜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严重物资困难,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改善了军民生活,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大生产运动

1941年起由于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的封锁,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遇到很大困难。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和机关较早地开展生产运动,把农民群众也组织起来发展生产。1942年开始,各根据地党政军民学普遍地开展了这项大生产运动,使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渡过了严重经济困难,而且积累了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


大生产运动

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同时发动的大规模生产运动。1941年和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出现了机关部队人员几乎没有吃穿的严重局面。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各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人民群众通过减租减息和互助合作发展了农业生产,部队机关开展了自给性的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密切了军民关系,渡过了难关,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

大生产运动

1942年至1943年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为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而开展的生产运动。1942年,陕甘边区耕地由1941年的57.5万hm2扩大到83万hm2,粮食产量由不足110万石(每石约合75 kg)增加到148万余石,1943年又增加到181万余石,除消费外还余22万石。公营纺织厂由1938年的一个小厂、年产布125匹增加到1943年的23个厂、年产布32968匹。第359旅在南泥湾等地垦荒2万hm2,1943年粮食自给,1944年自给有余。

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规模的生产运动。1941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都遇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边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大生产运动。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于1941年开进南泥湾,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把一个野草丛生、野狼成群的荒凉山区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在大生产运动中,边区政府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发展了以自给为目的的农业和部分工商业,机关学校也发展了部分自给经济,农民广泛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大生产运动,使边区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封锁,减轻了人民负担。这一运动后来扩展到各解放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

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的生产自救运动。其中陕甘宁边区最为典型。
1941年~1942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岁月。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尽快结束对华战争,用全力应付太平洋作战,集中了侵华日军的60%~70%的兵力和全部伪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连续扫荡,实行野蛮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彻底毁灭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解放区的封锁与进攻。从1939年起,国民党就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5道封锁线,西起宁夏,东至黄河,绵延1000余里,国民政府还停止了对八路军、新四军本来就很少的枪弹粮饷供给,甚至连国外红十字会捐赠给边区的物资,也予以扣留。加之1941年~1942年华北地区连年发生严重的水、旱、虫灾、使根据地在物质和财政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此时,根据地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有些地方的军民不得不以树叶草根充饥。
为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号召边区军民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路。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生产自给”的指示,在延安提出“屯田政策”,大力提倡边区部队开展工业、农业、运输业各方面的生产,以减轻人民负担,改善部队生活,密切军民关系,帮助边区建设。他还亲自到南泥湾,组织屯垦工作。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带领下,和其他兄弟部队一道披荆斩棘,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全旅指战员在南泥湾开荒种地26万亩,1943年实现粮食全部自给,1944年,全旅实现经费、物质自给,不仅粮食可以积余1年,而且开始向边区政府上缴公粮。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成为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的榜样。
在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的党政军机关、民众团体和学校相继开展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积极参加。毛泽东、朱德在分给他们的地里种蔬菜,常用自己收获的蔬菜招待客人。周恩来、任弼时纺的线又多又好,被评为纺织能手。军队、机关、学校都进行开荒种田、纺纱织布。干部和战士们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建立和发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农业、工业和商业等经济事业。
在生产运动中,根据地的农民纷纷组织起来,到1942年,陕甘宁边区有80%的农民劳动力参加了常年固定的互助合作组织和临时的互助合作组织。这种形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大生产运动中,先进集体、劳动模范不断涌现,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陕甘宁边区多次召开生产模范、劳动英雄大会,表彰先进、交流经验,推动了生产运动的蓬勃发展。
陕甘宁边区军民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仅战胜了困难,达到丰衣足食,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党政军民团结,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