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quality control农业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作业质量和产品质量所采取的各种技术、组织措施等一系列的活动。其内容包括:搜集质量情报、制订质量计划、确定质量水平、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管理标准、进行质量控制、组织质量检验等环节。质量管理是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适合一定的用途,满足社会一定的需要所具备的特性。它包括产品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和生物学特性等内在特性和产品的外观、形状、色泽、气味、触感等外部特性。各种产品的质量特性各不相同,但应符合下列要求:❶适用性。是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基本性能。如食品的鲜、活、细、嫩、甜、酸、咸、辣、营养、热量及药物的疗效、保健功能等。 ❷可靠性。如产品无毒、无菌、清洁、卫生、保证人体健康、人畜安全等。 ❸经济性。指产品的功能高、成本低,价廉物美。 ❹满意性。如产品美观大方,色、香、味俱全,消费者满意等。企业的产品质量集中地反映企业素质,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质量标准是指产品质量特性的具体要求,是检验产品质量的统一尺度。产品质量标准要有科学量度,尽可能做到数量化,以作为不同产品有规定的质量标准,包括纯度、长度、容量、功率、拉力以及各种食品的营养成分等方面的需求,作为检验质量的技术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级标准和企业标准。下级所定质量标准不得与上一级相抵触。产品质量标准是在一定条件下确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用户要求的提高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农业企业应瞄准国家质量标准,向更高的质量目标迈进,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❶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基本上属于质量检验阶段。其间又可分为自我检验和专业检验两个阶段。在自我检验阶段,产品质量的好坏依靠操作者自己进行检验,实行自我管理;在专业检验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设备的更新,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以后,依靠操作者自我检验已不能适应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便进入由专业检验员从事产品的质量检验和管理。 ❷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控制军用产品质量开始,实行了统计质量控制。它是通过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影响产品优劣的因素,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但是由于过分强调统计方法,忽视组织管理,从而影响到这一方法的推广和提高。 ❸全面质量管理阶段。6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 是指在产品研制、生产、使用过程中, 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采用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的综合管理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❶计划。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产生不合格产品的主要原因,拟订提高质量的措施计划。 ❷执行。落实执行计划的负责部门和负责人, 付诸实施。 ❸检查。对计划执行过程实行全面控制,对背离计划标准的情况及时纠正。 ❹处理。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订入有关标准、制度、规定中去, 并将遗留问题转入下一循环中去解决。 中国自1978年以来广泛开展了提高产品质量的活动。1979年7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产品质量监督机构的任务是: 监督检验产品质量, 提出改进产品质量的建议; 指导和协助企业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 对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 有权进行经济制裁和停产整顿; 对优质产品实行标志制度、奖励制度和优质优价政策。1979年11月、1980年3月相继颁发了《优质产品标志实施办法》、《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对产品质量管理作了一系列规定, 贯彻落实“质量第一”的方针, 从而促使企业质量管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农村企业也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以满足人民对农副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质量管理quality control,QC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工作质量所进行的质量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信息反馈等各项工作的总称。加强质量管理,对增加社会财富,满足社会需要,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❶质量检验。20世纪初期,质量管理主要是单纯依靠检验,剔除废品,用“事后检查”的办法来保证产品质量。 ❷统计质量管理。20世纪中期,在质量管理中引入了数理统计,把使用统计方法作为预防废品,控制产品质量的手段。 ❸全面质量管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质量管理发展为把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统计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见“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为了提高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而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的总和。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它反映了产品使用时能否适应用户需要的程度。广义的质量包括为实现产品的适用性所需的各项经营活动的质量。质量管理是一种广义的管理,它包括发展、维持和改进产品质量的各项管理活动; 它是一种管理工具,藉以授予质量管理方面的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 它还是一种经营思想和管理方案; 它是集中企业的全员智慧和力量,促进人、财、物的质量改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过程。 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研究、设计、制造、销售、顾客服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的中心是提供经济实惠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可分为质量保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及质量检验三个部分。质量保证,是指为确保产品质量,在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所做的质量管理工作。它包括: 销售过程中让顾客充分了解产品质量、对顾客的抱怨或抗议的分析和处理、质量审核、核对检验、市场质量的决定、检验员的精确度的鉴定等。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中最关键的部分。它包括: 工序能力的调查与研究、实验的设计、抽样计划的设计、质量资料的分析、统计方法和控制方法的运用等。质量检验是指生产过程前后对产品质量的检验。检验范围包括: 原材料的接受检验、制造过程的检验、成本检验、计量工具和试验设备的保养等。 质量管理应遵循如下原则: ❶预防原则。良好的质量管理不是一种事后管理,而是在产品设计、原材料和零件、配件的进料、生产 过程都要采取相应管理措施,预防为主可减少损失。 ❷不良分配原则。在进料管理或生产管理中常会发现不良项目,众多项目中,有严重缺点、次要缺点和轻微缺点。不良分配的原则是,先处理严重缺点,最后处理小问题。 ❸例外原则。产品质量只要在公差允许的范围内即可继续生产,只有发生太大的质量变异,才须停产纠正。 ❹科学方法。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如管理图、直方图、主次分析图等方法及计算机管理方法。这同时需要客观、翔实、全面的信息资料。 质量管理产生于20世纪初,它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泰勒倡导科学管理,提出计划与执行分开的原则,执行中要设检查和监督,使产品检查脱离制造过程,成为一道独立的工序。这是质量管理的雏形。该阶段的主要缺陷是: 事后性、参与人少、漏检不可避免、拥有大量专职人员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但这毕竟是一次飞跃。 (2)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将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管理中; 实施抽样检验,降低了检查费用; 用控制图对大量的生产工序进行控制,有效地防止了废品的产生; 从分析评价加工的结果转到分析产品质量的原因,提倡预防为主。但这个管理也存在不足;高深的数学工具使参与者只能限于企业的少数高级人员,不利于发挥工人的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它同时忽视了使用过程的信息反馈,不注意企业信誉。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主要特点是: 管理方法多样化,广泛应用了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计算机; 企业全员参加管理; 质量管理涉及到产品从设计到销售的全过程。它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已制度化。 质量管理意义重大。企业只有生产出优质产品才能赢得市场信誉,增加竞争能力。优质的产品质量可减少质量不合格、产品性能不好所造成的损失,不注意质量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危害。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越高,带来的企业利润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