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雕版印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雕版印刷印刷技术之一。先将文字或图像刻在木板上,此即为雕版。印刷时涂墨于版,铺纸刷匀,揭下来,文字或图像就印在了纸上。雕版时为反字,印出来就成了正字。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至于时间,一说在隋,一说在唐,尚不统一。据说唐玄奘(600—664)每年用大量纸印佛像。公元8世纪中期,长安东市有商家印医书、字帖出售。长庆四年十二月(825年1月)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载,当时有人“缮写模勒”白居易诗沿街叫卖,或持之以换酒茗。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唐咸通九年(868)印的《金刚经》,这是直至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其印刷地不详,但五代时期河西即已印书。后有发展。今在甘肃武威发现《真经浅解》、《吕祖药签》的明代雕版。 031 雕版印刷我国雕版印刷,开始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隋唐时期,四川成都流行自刻自印的农书、历书、医书、字帖等,种类多、印数大、传播极广。迄今最早的印刷品是1944年在成都市内旧唐墓中发掘的肃宗至德二年(757)唐代成都府卞家刻印的《陀罗尼经》。咸通九年(875)王玠出资刻印的《金刚经》,则是世界上第一部标年板印刷品,图文并茂,雕刻精美,墨色均匀。至中晚唐,刻佛经、韵书、通历、医经以至元祯、白居易的诗歌,已屡见不鲜,到宋代刻本书就有700多种,每部宋本书实际上就是一件极珍贵的艺术品,现存有《庄子》、《柳河东集》等。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印全部《大藏经》,费工22年,计1046部,5048卷,雕板13万块之多,这是初期印刷史上份量最大的一部书。元顺帝至元六年(1341),出现了朱墨套印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黄鏻以五色印《程氏墨苑》。稍后又发明分色分版的彩色套印,其版多至几十块者 (所谓短版),各色可分出深浅浓淡。天启七年(1726)胡正言刻《十竹斋笺谱》,同一花瓣能分深红浅红、阴阳向背。清顺治元年(1644),又兼用拱花凸印,尚有无色凸印,至此,雕版印术已臻完善。明初,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雕版印刷术的兴起。明清两代,南北二京成了雕版印刷中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