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天祥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文天祥祠分类:【传统文化】 祠庙。在今北京东城府学胡同西口。南宋右丞相、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败入广东后,于宋景炎三年(1278)被俘,押至大都(今北京),曾囚于此,写成著名《正气歌》。元代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初被害。明代洪武九年(1376)建祠,永乐六年(1408)重建,并列入祀典。祠内建筑保留部分明代法式。有古槐、枣树各一,相传为文天祥亲植。 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文天祥于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3年)被杀害于北京柴市口,明洪武九年(1376年)后人在其被囚禁和就义的柴市口附近,建文丞相祠。当时还把柴市一带改为教忠坊,祠堂就建在教忠坊学宫西侧。永乐时由朝廷重建祠堂,正式列入祀典。后历代屡经修葺。现祠内正殿北壁砌有元刘岳申撰、明王逊刻《文丞相传》碑和清代的《重修碑记》各一块;正殿内塑有着宋丞相服的文天祥像;殿前原有槐、枣各一株,传为文天祥亲手所植,今槐树已无。 又名文丞相祠,在东城区府学胡同。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屡经修葺,为明代风格古建筑。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吉州(今吉安县)人。南宋末年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南宋大臣,起兵抗元而被俘至大都(今北京),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在柴市被害,其著名诗篇《正气歌》为世人传诵。明洪武九年(1376年),北平希政司按察副使刘崧在府学之左建祠以志纪念。明永乐六年(1408年)由顺天府官员主持祭祀仪式。祠由大门、前厅、正殿组成,正殿上嵌有明万历年间从良乡县移来的唐代李邕书云麾将军断础碑,室中一屏风,正面为毛泽东手书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背面为文天祥《正气歌》全文。堂前东侧有一古枣树,枝干向南自然倾斜与地面成45°角,人云其象征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位于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明洪武九年(1376)初建,永乐六年(1408)重建。由大门、前殿、正殿组成,保存有歌颂文天祥的匾额、石碑等。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大臣,德钓元年(1275)起兵反元,次年任丞相,奉命赴元军谈判,遭扣留,后设法逃脱并坚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大都(今北京),囚于现祠址,凛然不屈,于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被害。狱中曾作《正气歌》。所作《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为后世熟诵。 位于瓯江中江心屿东部。南宋德钓二年(1276)二月,文天祥逃出元营,历尽艰险,于四月到达温州,曾游江心屿、江心寺(中川寺),有《北归宿江心寺》诗,并曾到高宗驻跸处哭御座。明成化十八年(1482),文天祥就义二百周年,于此建祠纪念。今祠为清代重修,内有文天祥《北归宿江心寺》诗碑一座,系明万历九年(1581)所立。 文天祥祠在浙江温州江心屿江心寺东。祠为清代重建,有文天祥《北归宿江心寺》诗碑。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自号文山,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文学家。20岁中状元,历任刑部郎官、赣州知府。当元军逼近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时,他以右丞相枢密使的身份出使元营,慷慨陈词。不料,南宋政府又暗中派人求和,文天祥被扣留,被迫北上。后在镇江脱险,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8年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劝降,他坚决拒绝。在押往元大都途中,他面对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抱着必死的决心写下了《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次年在元大都被害。 他所写的《过零丁洋》传诵千古。诗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