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儒林外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吴敬梓(1701—1754)撰。五十五回。敬梓字敏轩,号粒民,自号秦淮寓客,晚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官僚世家,曾祖及祖父辈多为达官显贵。少聪颖,稍长补官学弟子员。生活豪放,后家道中衰。晚年益贫,客死扬州。擅诗文,有《文木山房集》等。是书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否定功名富贵为中心,描绘各类封建知识分子形象,旁及官僚、绅士、恶霸、盐商、流氓、恶棍、妓女、风水先生等社会各阶层人物,广泛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现实,揭示其必然没落之历史趋势。多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塑造出杜少卿、周进、范进、严监生、胡屠户等著名形象。善于运用讽刺手法,形成“戚而谐,婉而多讽”艺术风格,达到我国古典讽刺文学高峰。“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以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语)是其结构特点。语言纯净清新,富于表现力。对近代谴责小说具有很大影响。全书回数说法不一。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叶名澧《桥西杂记》均载为五十卷。同治八年(1869)苏州书局活字本载金和跋文谓五十五卷。今见最早刻本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五十六回,为通行本。惟末回与全书主题及写作风格不符,似为他人所补。光绪间又有六十回本,其多出部分,故事既不伦不类,文字亦极卑俗,显然不是原作。解放后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多次印行。一九五七年由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精装出版。 324 儒林外史清代长篇小说,吴敬梓撰。通行本为56回。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社会的范例,通过既独立又关联的数十个故事,着重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生活和心理,揭露了清初社会现实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伪妄。在结构上很有特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 “惟全书无主干,反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在中国小说史上,它是最成功的讽刺作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儒林外史》rulinwaishi清代长篇小说。作者吴敬梓。此书约在作者三十多岁时动笔,将近五十岁时才完稿。最初是以抄本在社会上流传,传说为50回。吴去世十几年后,扬州有55回刻本问世,但此本至今未见,现存最早刊本是嘉庆八年(1803)的卧闲草堂本,共56回,但第五十六回似为他人所补。光绪年间又有60回石印本,末四回亦似他人所补。现通行人民文学出版社55回本。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古典小说中第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全书五十五回。作品通过一系列文人形象,以讽刺科举制度和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多方面地深刻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全书无中心人物,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人物故事传递勾联而成。作者以对功名富贵的冷淡或热中作为区别他们高尚或卑污的尺度,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除少数为作者歌颂的人物外,多数是被作者辛辣讽刺的形形色色的丑恶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巧妙地运用讽刺文学的手法,笔锋所指,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几乎包罗了全部的封建上层建筑。它的讽刺婉转、含蓄,并不直接表露作者自己的看法,而是主要通过情节的提炼与典型化,把反面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集中地显示出来。作者的是非观念与爱憎情感,则寄寓在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之中。作品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讽刺手法婉转,含蓄,人物描写生动传神,如鲁迅所说,作者“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号文木。安徽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 人。吴敬梓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性格豪爽,少善记诵,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同年丧父。他不善治家,不几年,就将祖传的田园家业挥霍荡尽,受到家人和邻里的鄙视。在此情况下,他三十三岁时迁居江宁,成为当时江左文坛主将。两年后,由别人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试,但只参加了预科考试,就以病推托,未进京应试。从此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甘愿过困窘的生活。晚年家境益贫,尤落拓纵酒,客死扬州。吴敬梓善诗文,尤以小说著称。《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作。除此之外,还有 《文木山房全集》 十二卷,今余四卷;《诗说》七卷,已佚。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猛烈地抨击了科举制度,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种种败坏人心、祸国殃民的罪恶。小说塑造了范进、周进等几个科举迷,揭露科举制腐蚀人们灵魂的罪恶; 通过对马二先生、鲁编修、鲁小姐等 一些举业至上主义者的刻画,反映了八股文科举制度对学术文化的破坏; 通过匡超人等人物形象,写出八股文科举制度如何使一些读书人神魂颠倒,腐蚀泯灭了淳真的人性。小说还通过塑造一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形象,从侧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如王惠、严监生、严贡生等,还用大量篇幅揭露一些假名士、假山人的虚伪性和寄生性。小说还刻画了一些理想人物的形象,如轻视功名富贵、否定八股科举的王冕,蔑视科举、有些民主主义思想的杜少卿和沈琼枝,主张恢复古礼古乐以挽回世道人心的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以及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市井小民。《儒林外史》已经完全脱尽了话本的痕迹,成为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它的最大艺术成就就是讽刺。讽刺手法多种多样,技巧娴熟。《儒林外史》的结构也很独特。它没有贯串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虽说是长篇小说,实际上接近于许多短篇小说的缀合。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吴敬梓著。全书由许多彼此独立的故事传递勾联而成,刻画了各种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活生生的形象,揭发出他们种种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精神面貌,从而暴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并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作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语言纯净真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富有表现力,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杰作。原书五十回,或谓五十五回,均未见。今存最早为嘉庆八年(1803年)卧闲草堂刻本,共五十六回,末回为他人所补。光绪间又有六十回石印本,末四回亦为他人所补。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张慧剑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李汉秋会校会评本、黄山书社1986年李汉秋辑校黄小田评本。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此书流行的为嘉庆八年刻五十六回本。书中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科举制度,刻画了各种类型士人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精神面貌,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通过这些现象作者揭示出其根源在于黑暗的社会制度,因而给当时的封建社会以有力的一击。小说语言纯净精练,富于表达能力,描写人物性格很有成就。《儒林外史》并没有一个或几个贯穿全书的主角,也没有起讫完整的情节,似“生活流”式的作品。《儒林外史》是中国叙事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晚清的许多作品,都受到它的影响。 儒林外史书名。清吴敬梓作。著名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原本五十回,今流行本五十五回。成书于乾隆初年。全书以十余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描绘了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类型的封建儒生和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通过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已走向衰败的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作者综合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某些特点,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外似松散,而内部思想逻辑严密,很适合表现本书的特定内容。为我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对近代谴责小说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1701—1754)撰。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后又自称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出生于科举世家,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年间探花,祖父辈也多进士、举人。父亲吴霖起,为康熙年间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为人方正,不慕荣利,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少年聪颖,读书过目能诵。二十三岁时遭父丧,他不善治家,为人豪爽,好善乐施,不久便把家产花光,受到族人的卑视。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家境日益贫困,依靠卖文与朋友的周济度日。晚年生活更加贫困,但倔强不屈,四处飘泊,最后客死在扬州。他早年曾热衷于科举,二十岁时考取秀才,后却屡试不第。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荐他应“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托病不赴,从此抛弃功名富贵,不再应试。他的《儒林外史》就是在此后对科举完全绝了念头时写的。吴敬梓一生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的过程,生活上起了极大的变化。他受尽了冷遇,体察到世态的炎凉。他接触了社会各个阶层,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梁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人的利欲熏心等等,在他著的《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丑恶现象做了揭露。除《儒林外史》外,他还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现在流传的只有四卷,又有《诗说》七卷,已佚。《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它是连缀许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并无一中心人物。表面上写明代,实则是讽刺清代。描写的对象是“儒林”,主要内容是批判各种类型封建士大夫的功名利禄观念,刻划了周进和范进等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的老举人形象,描写了他们醉心于功名利禄,以至于丧魂落魄,精神失常的种种丑态,并且揭露了那些把八股文视为学问的精华,把科举制度当作道德规范的代表人物的本相,进而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毒害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残酷。《儒林外史》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他在深刻鞭挞社会丑恶的同时,对社会下层的善良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和爱心,描写了一些鄙视功名利禄和科举制度的知识分子,歌颂了那些纯朴高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表现了作者经世济民的进步思想。但他的这一思想是不彻底的,表现在他所塑造的正面人物身上,他们主张用儒家的礼、乐、兵、农来挽救即将崩溃的封建社会,这在整个社会制度没有产生变革的历史条件下,显然是不可能的。《儒林外史》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最突出的特色是讽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吴敬梓善于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讽刺描写,他所描绘的人或事,都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一经点化,便觉“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它的结构比较独特,“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语)。小说语言形象、凝炼、犀利、辛辣,描写人物寥寥几笔就能状貌传神,声态并现。《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最高峰,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清的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等都可视为它的余脉。《儒林外史》的版本今见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刻本,五十六回,但末回似为他人伪作。光绪十四年有增补齐省堂本,六十回,后四回亦为他人伪作,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说,所增四回 “事既不伦,语复猥陋。”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了今人张慧剑校注本,这个本子以目前所见的卧闭草堂本为主,并参照其它各本校订的,并且加了一些关于词语、典章制度和官职的注释,是目前流行的比较好的本子。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本,将第五十六回作附录。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 是一部长篇小说,吴敬梓作。吴敬梓 (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滁州 (今安徽全椒县) 人,清代著名文学家。生长在名门望族,一生经历了由富贵至贫困的过程,对世态的炎凉,社会的腐朽有深刻的认识。著作除《儒林外史》外,尚有 《文木山房诗文集》12卷,今存仅有4卷。 《儒林外史》清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敬梓作。据作者友人程晋芳《文木先生传》称,原本五十五回,但未流传。今本五十回。现存最早刻本为嘉庆八年卧闲草堂本。全书由许多彼此独立的短篇故事连缀而成。它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中心,将整个封建社会作为批判对象,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心灵的揭示与剖析,勾画出一幅封建“儒林”群丑图。其中如六十未曾进学,一见贡院号板,便一头撞去,满地滚哭的周进,在胡须花白之年,侥幸中举后惊疯失态的范进,虽为“庄户人家”出身,但在考取秀才后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的匡超人,借科举功名获取更大权势,以鱼肉乡民的豪绅地主严贡生、严监生兄弟,心地善良,但庸俗迂腐,始终以“举业”求官为信条的马二先生,以及虔诚于封建礼教,居然劝女儿为丈夫“殉节”的王玉辉等等,都刻画得活龙活现,各具性格。同时,在这群人物活动的周围,又描写了谄媚逢迎,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吏及地主、盐商、卜医、恶棍、骗子,乃至和尚、道士等社会各阶层人物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不仅抨击了戕害知识分子灵魂的封建科举制度,而且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行将崩溃的趋势。在艺术上,行文流转明畅,委婉多致,嘲讽讥刺,入木三分,尤善在生活中选择典型细节表现人物性格,为中国古代文学中讽刺艺术之杰作,对后来谴责小说有直接和重大影响。不足在把社会理想寄托在封建道德的完善上,结构也显得松散。 《儒林外史》长篇讽刺小说。清代吴敬梓(1701~1754)著。全书55回。为避文字狱,虚写明代,实讽清代。作者运用讽刺艺术,通过一系列相连缀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毒害、考场的腐败和仕途的险恶,批判了利欲熏心的各种类型的士人,对于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则给以尊重和同情。小说描写的各种人物的性格鲜明,语言精炼,对后世的讽刺小说有深远影响。清嘉庆八年(1803)刻有56回本,光绪年间有60回石印本。这两种版本多出之回数,疑为他人补写。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此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均出版过本书的辑校本。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由李汉秋校点、杜维沫注释的《儒林外史》,以目前所见最早的卧闲草堂本为底本,以另外10种版本做通校,除正文外,还保留了有闲斋老人序和回末评语,是具有权威性的较校精注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