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儒林外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儒林外史

长篇小说。清吴敬梓(1701—1754)撰。五十五回。敬梓字敏轩,号粒民,自号秦淮寓客,晚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官僚世家,曾祖及祖父辈多为达官显贵。少聪颖,稍长补官学弟子员。生活豪放,后家道中衰。晚年益贫,客死扬州。擅诗文,有《文木山房集》等。是书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否定功名富贵为中心,描绘各类封建知识分子形象,旁及官僚、绅士、恶霸、盐商、流氓、恶棍、妓女、风水先生等社会各阶层人物,广泛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现实,揭示其必然没落之历史趋势。多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塑造出杜少卿、周进、范进、严监生、胡屠户等著名形象。善于运用讽刺手法,形成“戚而谐,婉而多讽”艺术风格,达到我国古典讽刺文学高峰。“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以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语)是其结构特点。语言纯净清新,富于表现力。对近代谴责小说具有很大影响。全书回数说法不一。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叶名澧《桥西杂记》均载为五十卷。同治八年(1869)苏州书局活字本载金和跋文谓五十五卷。今见最早刻本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五十六回,为通行本。惟末回与全书主题及写作风格不符,似为他人所补。光绪间又有六十回本,其多出部分,故事既不伦不类,文字亦极卑俗,显然不是原作。解放后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多次印行。一九五七年由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精装出版。

324 儒林外史

清代长篇小说,吴敬梓撰。通行本为56回。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社会的范例,通过既独立又关联的数十个故事,着重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生活和心理,揭露了清初社会现实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伪妄。在结构上很有特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 “惟全书无主干,反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在中国小说史上,它是最成功的讽刺作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儒林外史》rulinwaishi

清代长篇小说。作者吴敬梓。此书约在作者三十多岁时动笔,将近五十岁时才完稿。最初是以抄本在社会上流传,传说为50回。吴去世十几年后,扬州有55回刻本问世,但此本至今未见,现存最早刊本是嘉庆八年(1803)的卧闲草堂本,共56回,但第五十六回似为他人所补。光绪年间又有60回石印本,末四回亦似他人所补。现通行人民文学出版社55回本。
书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作者表面写明代,实则将雍正、乾隆时代之怪现状描写尽致,穷极文士情态。作者首先批判的是科举考试和八股制度。开篇就写了两个科场中人物周进和范进。他们原是淳朴老实人,到五、六十岁也未考上秀才,结果是一个一头撞在贡院号板上几乎撞死,一个中了举人反而高兴得发了疯。他们受科举制度毒害如此之深,以至于丧神失魄,精神失常。另外一些读书人,头脑完全被功名利禄所占有,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张静斋、汤知县等在一起谈论历史人物,竟将本朝人刘基的史实都弄错了。科举制度还使人们道德败坏,廉耻丧尽。如匡超人原是一个朴厚之人,靠自己的辛苦劳动维持生活,但考中秀才后就变得虚伪、奸诈、为非作歹;严贡生道貌岸然,却抢别人的猪,霸占他人田产;虞、余两家的举人进士,不送自己的叔祖母、伯母、叔母入节孝祠,反而去送地主豪绅方老六的母亲入节孝祠。凡此种种,揭露了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知识分子灵魂的扭曲和道德的沧丧。同时,作品还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严监生的小舅王仁是科场出身,因受了严监生的二百两银子,便不顾骨肉之情,怂恿严监生在自己的亲妹妹王氏咽气之前,把妾扶正。王玉辉的女儿要为丈夫殉节,王不但不制止,反而支持她,结果女儿绝食而死,王仰天大笑曰:“死的好!”作者通过对这些愚昧虚伪、贪婪卑怯的灵魂的描写,深刻地鞭挞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小说还批判了清代吏治的腐败,揭露了官吏的昏庸和暴虐,如写王惠出任南昌太守不久,衙门内便都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彭泽县令为了表明自己的治内之绩,当押船人来控告两船盐被劫的时候,他不去追索抢劫犯,反而将舵工打得皮开肉绽。小说深刻揭露了他们貌似清官实为民贼的本质,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颓败腐朽。
作者在鞭挞这些丑恶灵魂的同时,又通过对正面人物王冕、杜少卿、荆元等人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这些人正直纯正,高洁脱俗,蔑视功名利禄,分别以卖画、卖文、做裁缝为生,拒绝走科举仕进的道路,和那些堕落文人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还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下层人民中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透露出对这些人物的热爱和赞美。
书中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角,每个故事相对独立,“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作者用这种方式展示了多层面的人物形象,增加了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在语言上,《儒林外史》以刚劲、犀利、辛辣见长,描写人物往往只用几笔就能状貌传神,绘声绘色,情态并茂。尤其在讽刺艺术上,小说超过了前代任何作品。正如鲁迅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它对后世的讽刺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清的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乃至现代鲁迅的小说创作,无不从中汲取营养。它和《红楼梦》都是我国长篇小说趋于成熟的代表之作。

儒林外史

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古典小说中第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全书五十五回。作品通过一系列文人形象,以讽刺科举制度和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多方面地深刻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全书无中心人物,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人物故事传递勾联而成。作者以对功名富贵的冷淡或热中作为区别他们高尚或卑污的尺度,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除少数为作者歌颂的人物外,多数是被作者辛辣讽刺的形形色色的丑恶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巧妙地运用讽刺文学的手法,笔锋所指,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几乎包罗了全部的封建上层建筑。它的讽刺婉转、含蓄,并不直接表露作者自己的看法,而是主要通过情节的提炼与典型化,把反面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集中地显示出来。作者的是非观念与爱憎情感,则寄寓在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之中。作品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讽刺手法婉转,含蓄,人物描写生动传神,如鲁迅所说,作者“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号文木。安徽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 人。吴敬梓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性格豪爽,少善记诵,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同年丧父。他不善治家,不几年,就将祖传的田园家业挥霍荡尽,受到家人和邻里的鄙视。在此情况下,他三十三岁时迁居江宁,成为当时江左文坛主将。两年后,由别人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试,但只参加了预科考试,就以病推托,未进京应试。从此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甘愿过困窘的生活。晚年家境益贫,尤落拓纵酒,客死扬州。吴敬梓善诗文,尤以小说著称。《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作。除此之外,还有 《文木山房全集》 十二卷,今余四卷;《诗说》七卷,已佚。

《儒林外史》

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猛烈地抨击了科举制度,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种种败坏人心、祸国殃民的罪恶。小说塑造了范进、周进等几个科举迷,揭露科举制腐蚀人们灵魂的罪恶; 通过对马二先生、鲁编修、鲁小姐等 一些举业至上主义者的刻画,反映了八股文科举制度对学术文化的破坏; 通过匡超人等人物形象,写出八股文科举制度如何使一些读书人神魂颠倒,腐蚀泯灭了淳真的人性。小说还通过塑造一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形象,从侧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如王惠、严监生、严贡生等,还用大量篇幅揭露一些假名士、假山人的虚伪性和寄生性。小说还刻画了一些理想人物的形象,如轻视功名富贵、否定八股科举的王冕,蔑视科举、有些民主主义思想的杜少卿和沈琼枝,主张恢复古礼古乐以挽回世道人心的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以及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市井小民。《儒林外史》已经完全脱尽了话本的痕迹,成为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它的最大艺术成就就是讽刺。讽刺手法多种多样,技巧娴熟。《儒林外史》的结构也很独特。它没有贯串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虽说是长篇小说,实际上接近于许多短篇小说的缀合。

儒林外史

长篇小说。清吴敬梓著。全书由许多彼此独立的故事传递勾联而成,刻画了各种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活生生的形象,揭发出他们种种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精神面貌,从而暴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并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作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语言纯净真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富有表现力,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杰作。原书五十回,或谓五十五回,均未见。今存最早为嘉庆八年(1803年)卧闲草堂刻本,共五十六回,末回为他人所补。光绪间又有六十回石印本,末四回亦为他人所补。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张慧剑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李汉秋会校会评本、黄山书社1986年李汉秋辑校黄小田评本。

儒林外史

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此书流行的为嘉庆八年刻五十六回本。书中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科举制度,刻画了各种类型士人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精神面貌,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通过这些现象作者揭示出其根源在于黑暗的社会制度,因而给当时的封建社会以有力的一击。小说语言纯净精练,富于表达能力,描写人物性格很有成就。《儒林外史》并没有一个或几个贯穿全书的主角,也没有起讫完整的情节,似“生活流”式的作品。《儒林外史》是中国叙事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晚清的许多作品,都受到它的影响。

儒林外史

书名。清吴敬梓作。著名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原本五十回,今流行本五十五回。成书于乾隆初年。全书以十余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描绘了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类型的封建儒生和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通过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已走向衰败的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作者综合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某些特点,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外似松散,而内部思想逻辑严密,很适合表现本书的特定内容。为我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对近代谴责小说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1701—1754)撰。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后又自称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出生于科举世家,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年间探花,祖父辈也多进士、举人。父亲吴霖起,为康熙年间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为人方正,不慕荣利,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少年聪颖,读书过目能诵。二十三岁时遭父丧,他不善治家,为人豪爽,好善乐施,不久便把家产花光,受到族人的卑视。三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家境日益贫困,依靠卖文与朋友的周济度日。晚年生活更加贫困,但倔强不屈,四处飘泊,最后客死在扬州。他早年曾热衷于科举,二十岁时考取秀才,后却屡试不第。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荐他应“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托病不赴,从此抛弃功名富贵,不再应试。他的《儒林外史》就是在此后对科举完全绝了念头时写的。吴敬梓一生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的过程,生活上起了极大的变化。他受尽了冷遇,体察到世态的炎凉。他接触了社会各个阶层,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梁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人的利欲熏心等等,在他著的《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丑恶现象做了揭露。除《儒林外史》外,他还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现在流传的只有四卷,又有《诗说》七卷,已佚。《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它是连缀许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并无一中心人物。表面上写明代,实则是讽刺清代。描写的对象是“儒林”,主要内容是批判各种类型封建士大夫的功名利禄观念,刻划了周进和范进等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的老举人形象,描写了他们醉心于功名利禄,以至于丧魂落魄,精神失常的种种丑态,并且揭露了那些把八股文视为学问的精华,把科举制度当作道德规范的代表人物的本相,进而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毒害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残酷。《儒林外史》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他在深刻鞭挞社会丑恶的同时,对社会下层的善良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和爱心,描写了一些鄙视功名利禄和科举制度的知识分子,歌颂了那些纯朴高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表现了作者经世济民的进步思想。但他的这一思想是不彻底的,表现在他所塑造的正面人物身上,他们主张用儒家的礼、乐、兵、农来挽救即将崩溃的封建社会,这在整个社会制度没有产生变革的历史条件下,显然是不可能的。《儒林外史》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最突出的特色是讽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吴敬梓善于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讽刺描写,他所描绘的人或事,都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一经点化,便觉“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它的结构比较独特,“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语)。小说语言形象、凝炼、犀利、辛辣,描写人物寥寥几笔就能状貌传神,声态并现。《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最高峰,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清的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等都可视为它的余脉。《儒林外史》的版本今见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刻本,五十六回,但末回似为他人伪作。光绪十四年有增补齐省堂本,六十回,后四回亦为他人伪作,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说,所增四回 “事既不伦,语复猥陋。”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了今人张慧剑校注本,这个本子以目前所见的卧闭草堂本为主,并参照其它各本校订的,并且加了一些关于词语、典章制度和官职的注释,是目前流行的比较好的本子。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本,将第五十六回作附录。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是一部长篇小说,吴敬梓作。吴敬梓 (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滁州 (今安徽全椒县) 人,清代著名文学家。生长在名门望族,一生经历了由富贵至贫困的过程,对世态的炎凉,社会的腐朽有深刻的认识。著作除《儒林外史》外,尚有 《文木山房诗文集》12卷,今存仅有4卷。
《儒林外史》 这部长篇小说,现存最早的卧闲草堂刻本共56回,有人认为末回是后人伪作的。它是连缀许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并无一中心事件作主线和中心人物作主干。背景是明代,实际是讽刺清代。描写的对象是 “儒林”,主要内容是批判各种类型封建士大夫的功名利禄观念,描写他们在追求功名利禄过程中的“性情”、“心术”、丑恶的精神面貌和败坏的道德风尚,并旁及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至整个社会风尚,暴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黑暗和腐朽。
作品首先批判了科举制度对文士心灵的腐蚀和折磨。一开篇就写进了周进、范进这两个科场人物,他们都是到五、六十岁也未考上秀才的人。结果是一个因不能入贡院考试而一头撞在贡院号板上几乎撞死,一个中了举反而高兴得发了疯。他们都被科举制度折磨得到了如痴如狂、精神失常的地步。作品进一步揭示了文士们热衷于科举的原因,描写范进没有中举之前,经常受到丈人胡屠户的臭骂,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盖。中举之后,有送田产房屋的,有投身为仆的,有许多人来奉承他。当范老太太知道这些东西都属于自己时,便大笑一声,昏死过去。可见士子们应科举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功名利禄。作品批评了科举制度和被这个制度腐蚀了的思想界,以及它在知识分子生活中所产生的恶劣影响。
八股制度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僵死的东西,考试的中与不中,全凭主考官的好恶。主考官周进看范进的卷子,初看认为很不好,后来又说是 “一字一珠”,不等其他考生交卷就取了第一名。鲍廷玺替向知府在安庆察院里巡场查号,“见那些童生,也有代笔的,也有传递的,大家丢纸团,挤眉弄眼,无所不为。” 可见八股制度本身的虚伪与腐败。有一些举业人中,头脑完全被名誉、地位和升官发财所占有,一点也不讲真才实学。张镇斋、汤知县等在一起谈论历史人物,竟将本朝人刘基的史实都搞错了。范进中了举,然而不知苏轼为何人。科举制度还使人们道德败坏,丧尽廉耻。匡超人原来是一个朴厚的人,考中秀才后就变得虚伪、奸诈,为非作歹。严贡生掠夺别人的猪,霸占他人的田产,成为一个无赖。周进由于商人给他捐了一个监生,取得参加考试举人的资格,就跪在地上磕头说: “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吴敬梓无情地揭露了这批精神空虚和堕落的士子们的面貌,进而抨击了使得士子们道德沦丧的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 还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严监生的小舅王仁是科场出身,口头上讲的都是礼义廉耻,实际上却丧尽天良,受了严监生的二百两银子,便不顾骨肉之情,耸恿严监生在自己的亲妹妹王氏咽气之前,将侍妾扶正了。王玉辉是个封建礼教虔诚的信奉者,自己的女儿要为丈夫 “殉节”,他不但不阻拦,反而劝他那样做,结果女儿绝食而死。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儒林外史》 也批判了清代吏治的腐败,揭露了这些官吏的昏庸、贪佞和暴虐。王惠出任南昌太守,一心记着 “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的话,到任不久,衙门里面便都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彭泽县令为了表明自己治内的廉洁,当押船人来控告两只船的盐被抢了时,他不去追索抢劫犯,反而把舵工打得皮开肉绽。作品揭露了他们表面上似乎是清廉的父母官,实际上却是敲剥百姓的民贼。
《儒林外史》 还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这是通过正面人物王冕、杜少卿、荆元等来体现的。这些人物的共同特征是品德纯良、蔑视功名利禄,分别靠卖画、卖文、做裁缝为生,用来反抗封建王朝为知识分子规定的科举入仕的道路,用来反对那些利欲熏心,道德堕落的文人。作者赞美的正面人物还有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人,他们轻视举业而究文 (有知识)、行 (有道德)、出 (能济世则出来做官)、处 (不能济世则隐居)。但他们主张用儒家的礼、乐、兵、农来挽救即将溃败的封建社会,还提倡孝弟一类的封建道德,迷信阴功祖德。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特别在讽刺手法上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正如鲁迅所说的: “迨吴敬梓 《儒林外史》 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 的讽刺,表现了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所讽刺的对象采取十分冷静严肃的态度。作者对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如实描写,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这也正如鲁迅所说: “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作品善于通过人物言行的自我矛盾来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如杜慎卿口头宣称最不爱女色,实际却是纳妾还不够,更借评旦角的优秀来欣赏女色。他们的行动就揭露了自己的真面目。
在语言上,《儒林外史》 以准确、洗炼、犀利、辛辣见长,描写人物只用几笔就能状貌传神,绘物绘形。《儒林外史》集我国讽刺文学之大成,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晚清的谴责小说如 《官场现形记》 等,显然受其影响。鲁迅的小说、杂文,不论风格、手法、人物创造都吸收了 《儒林外史》 的一些创作精神。

《儒林外史》

清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敬梓作。据作者友人程晋芳《文木先生传》称,原本五十五回,但未流传。今本五十回。现存最早刻本为嘉庆八年卧闲草堂本。全书由许多彼此独立的短篇故事连缀而成。它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中心,将整个封建社会作为批判对象,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心灵的揭示与剖析,勾画出一幅封建“儒林”群丑图。其中如六十未曾进学,一见贡院号板,便一头撞去,满地滚哭的周进,在胡须花白之年,侥幸中举后惊疯失态的范进,虽为“庄户人家”出身,但在考取秀才后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的匡超人,借科举功名获取更大权势,以鱼肉乡民的豪绅地主严贡生、严监生兄弟,心地善良,但庸俗迂腐,始终以“举业”求官为信条的马二先生,以及虔诚于封建礼教,居然劝女儿为丈夫“殉节”的王玉辉等等,都刻画得活龙活现,各具性格。同时,在这群人物活动的周围,又描写了谄媚逢迎,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吏及地主、盐商、卜医、恶棍、骗子,乃至和尚、道士等社会各阶层人物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不仅抨击了戕害知识分子灵魂的封建科举制度,而且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行将崩溃的趋势。在艺术上,行文流转明畅,委婉多致,嘲讽讥刺,入木三分,尤善在生活中选择典型细节表现人物性格,为中国古代文学中讽刺艺术之杰作,对后来谴责小说有直接和重大影响。不足在把社会理想寄托在封建道德的完善上,结构也显得松散。

《儒林外史》

长篇讽刺小说。清代吴敬梓(1701~1754)著。全书55回。为避文字狱,虚写明代,实讽清代。作者运用讽刺艺术,通过一系列相连缀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毒害、考场的腐败和仕途的险恶,批判了利欲熏心的各种类型的士人,对于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则给以尊重和同情。小说描写的各种人物的性格鲜明,语言精炼,对后世的讽刺小说有深远影响。清嘉庆八年(1803)刻有56回本,光绪年间有60回石印本。这两种版本多出之回数,疑为他人补写。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此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均出版过本书的辑校本。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由李汉秋校点、杜维沫注释的《儒林外史》,以目前所见最早的卧闲草堂本为底本,以另外10种版本做通校,除正文外,还保留了有闲斋老人序和回末评语,是具有权威性的较校精注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