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债
1.外债及其功能
外债是指政府或政府授权机构对国外承担的具有偿还义务的债务。
公债的功能一般可概括为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和调节经济三方面。这个概括也适用于外债,但外债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外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表现为平衡政府的国际收支。任何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的国家都有国际收入和支出,而国际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也有平衡、盈余(顺差)和赤字(逆差)三种状态。国际收支是用外币核算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也必须用外币来弥补。当国家拥有外汇储备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弥补当年国际收支逆差,而当外汇储备拮据时,就需要举借外债来弥补,外债的这一功能与内债弥补国内财政赤字的功能是相同的,只是运动形式不同而已。
其次,筹集建设资金是外债的主要功能之一。举借外债的首要目的是补充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加速本国的经济建设。这种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举借外债,购入本国短缺的原材料和设备;二是通过举借外债,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本国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最终实现本国经济的腾飞。比较起来,后一个方面则更为重要,也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举借外债的主要目的。
外债功能上的特点赋予外债以特殊的吸引力,所以借用外债发展本国经济,几乎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从20世纪始,世界外债总额就不断上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更是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在增长。中国从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开始逐渐扩大引进外资和举借外债的规模,已成为促进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外债种类
(1)根据外债的借款对象,政府借用外债的种类包括: 向外国政府借款、向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向国外商业银行借款以及出口信贷等形式。向外国政府借款,指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的借债行为,通常带有援助性质,一般为低息或无息贷款。向国际金融机构借款,指一国政府向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一般具有期限长和利率低的特点。向国外商业银行贷款,指一国政府向国外的商业银行、银团借款,期限较短,利率较高。在国外发行外币形式的政府债券,是由一国政府以法人身份在国外的证券市场上发行的,由外国政府、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个人自由认购的债券。发行外币债券包括委托国外金融机构发行和直接发行两种类型。
(2)根据外债期限长短,外债有长、中、短期之分,从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外债期限结构。
(3)根据外债币种的不同,外债又有币种之分和币种结构;与币种选择相适应,外债还有持有者的差别,并形成外债的来源结构或持有者结构。
正确选择外债种类和结构是合理运用外债的重要环节。从外债种类选择上看,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的贷款条件一般比较优越,即低息或无息,偿还限期较长,但贷款用途往往受到一定限制。外国商业银行贷款的利息较高,但限制条件较少,资金来源比较充裕。各国政府在举借外债时,必须根据资金用途和偿还条件,权衡利弊,对各类外债加以选择。
从外债期限上看,外债期限结构合理才有利于外债的还款和使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扩大长期债务,减少短期债务。
外债持有者结构或外债来源结构的合理化,应是资金来源分散,持有者广泛。这种结构可以扩充外债渠道,币种容易搭配,不致受某一个国家的控制。
3.外债负担与外债的适度规模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外债负担严重,出现债务危机,对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
国际通行的衡量外债适度规模的标准包括:
(1)偿债率,即年度本息偿还额/年度出口外汇收入。国际公认的安全线是20%。它可判断债务清偿能力的高低和贷款风险的大小。
(2)负债率,即外债余额/GNP,国际公认安全线是25%。它反映一国的GNP对外债的负担能力。
(3)债务率,即外债余额/当年出口外汇收入,一般不应超过100%。
此外,外债增长速度,应小于GNP增长。
负债率是一项综合指标,全面反映一国偿债能力与外债规模的对应关系;而债务率和偿债率则是衡量外债负担的专门指标,反映一国实际偿债的可能性。
外债的负担可以通过本国有关外债的统计数据计算,但外债的限度却没有精确的数量指标,有关国家一般只能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并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确定一个大概的数值作为举借外债的限制性指标。依照某些国际性金融组织的统计分析,一个国家的偿债率超过20%即为进入债务危机时期,这一限制指标已被很多国家所接受。不过,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条件并不相同,而政治经济条件又是难以量化的,过于精确的数量指标很难适应各个国家的情况。所以,一国外债负担是否过重或是否超过了限度还应由债务国自己作出分析和判断。
4.外债管理
外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全面的外债管理体系; 二是建立合理的外债管理模式。
一般来说,外债管理要从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来把握,即外债总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国际收支状况相适应,同时外债的期限、类型、币种、利率等各种构成相对合理,这是建立外债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因此,建立全面的外债管理体系至少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外债的总量管理。总量管理重点在于控制负债率,控制外债的增长速度,使之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同时,注意把握外债规模和外汇储备之间在总量与结构方面的一致与协调。
(2)外债的期限结构管理。在对外债进行期限结构管理时,注意通过调整新借款的期限结构,一方面防止短期借款的比例过大;另一方面要保证未来偿债压力的相对均衡,避免在特定年份出现偿债压力过大的偿债高峰。
(3)外债的债务种类结构管理。由于外债种类的不同,利率水平也不同,直接影响到外债的成本。因此,在举借新外债时,要尽量举借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4)汇率风险管理。在外债规模逐步增大,外债结构趋于复杂的情况下,必须加强跟踪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走势,采取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控制汇率变化对未来还本付息的不良影响。
(5)外债成本与效益管理。借入外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否能够实现此目的,关键在于外债的举借成本和使用效益。在外债的效益管理中,特别要注意外债的使用方向和外债的增值性。
外债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结构发生了转变,接受外援的比重下降,有偿投资的比重上升,外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等4家国际机构的定义,外债是指在任何特定的时间,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负债。国外援助中需要还本付息的部分严格来讲也属于外债。外债的偿还期限有长有短,通常把偿还期在一年以下的外债称为短期外债。外债可以是由政府借贷形成的,也可以是由私人借贷形成的。但私人借贷形成的债务在破产或不能偿还时,往往由所在国政府主动或被迫予以承担、偿还,使私人外债变成公共外债。
外债对发展中国家是有益处的。“巴西奇迹”和“汉江奇迹”就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发展中国家举借外债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或国内经济政策的失误,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发生债务清偿的困难,搞得不好就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损害。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中国家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70年代,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停滞和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严重恶化,但没能采取“治本”的措施,而是选择了通过扩大外债规模来弥补贸易赤字。与此同时,随着欧洲美元市场日益膨胀,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争相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急剧增加。据统计,从1973年到1982年,发展中国家外债从1301亿美元增加到7516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欠商业银行的债务,1982年达3100亿美元或4300亿美元(分别是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数字)。这些债务过于集中在几个中等收入国家,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和韩国5个最大借款国就占了发展中国家借款的53%。而且债务结构也不合理,商业借款和浮动利率借款比重过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采取了提高利率的反通胀措施,全球利率猛涨,使浮动利率债务占很大比例的发展中国家利息支付直线上升。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债务国的出口收入锐减,偿债能力下降。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本息,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接下来的几年间,整个拉丁美洲、多个非洲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相继要求延期偿还债务,这就是80年代的全球性债务危机。在债务危机期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商业性自愿贷款几乎完全停止,官方援助也有所减少。发展中国家资金净流入急剧减少,有时甚至为负值,加大了国内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几个债务大国的债务危机演变成增长危机,经济增长率和工业增长率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由于债务危机,80年代成了发展中国家“失去的10年”。
外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柄“双刃剑”。资本的国际流动能促进全球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弥补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本的不足。但是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会使宏观经济变得更加不稳定,出现通货膨胀加剧、实际汇率升值等。如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不仅不能起到加快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有可能加重债务负担,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外汇短缺,甚至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损害。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对外债加以严格的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