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逻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01 中国逻辑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既包括中国古代以正名和论辩术为主要对象的名辩之学或名辩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也包括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但主要指中国古代逻辑,发端于公元前5、6世纪末期,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逻辑根据其形成、发展的特点和外国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先秦、两汉至明清、近代至今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前两个时期属于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以名辩逻辑的建立和演变为主干; 后一个时期为中国近现代逻辑发展阶段,以西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为主流。中国逻辑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❶中国逻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春秋末年,社会动荡,“名实相怨”,邓析提出“两可之说”和“形名之辩”,开历时数百年的先秦名辩之风。孔子从政治、伦理方面,提出了“正名”的要求和“举一反三”、“能近取譬”的类推方法。墨子最早提出了“辩”的概念及“辩”的内容、要求和作用,并从逻辑角度提出了“名”、“类”、“故”等概念,奠定了墨辩逻辑的基础。至战国中后期,名、儒、墨三家逻辑思想渐趋成熟。名家惠施注重名实关系和譬式推论的研究,提出了类推的原则和方法。公孙龙则对长期争论不休的“正名”问题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原则,把先秦名辩思潮引向纯逻辑的研究。后期墨家认为“辩”就是对同一主项或论题的是非之争,“辩”的标准和客观基础是“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并将“辩”的作用概括为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6个方面。将思维基本形式概括为名、辞、说三种:“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将推理的论式分为或、假、效、辟、侔、援、推7种形式,并对后4种形式在类推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建立了中国古代最为完整的墨辩逻辑学。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墨的逻辑思想,使儒家的正名逻辑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韩非提出了 “矛盾之说”,阐发了矛盾律的思想。秦汉以后对因明和近现代关于三种逻辑的比较研究,也都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系统逻辑。因此,中国逻辑是形成为一个可名之曰 “名学”、“辩学”或“名辩学”的完整体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