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尼玛都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尼玛都伦分类:【传统文化】 亦作“尼玛杜兰”。鄂伦春语音译,意为“赠送”。鄂伦春族中存在过的一种猎获品分配方式。是在私有制条件下,流传的带有原始氏族社会平均分配色彩的分配习惯,各地情况不一。通常指当某一个猎手单独打到野兽,正在剥皮之际,被另一没有猎取到野兽的猎人遇上,则让其协助剥皮开腔,嗣后将兽肉分给一半或全部赠送。在 * 阿那格分配猎品之前,组长塔坦达征得猎手们的同意,将一些粗毛皮张和兽肉等先送给乌力楞内的鳏寡病残人家,亦称“尼玛都伦”。 鄂伦春语意为赠送。旧时鄂伦春族分配形式。一个氏族或“乌力楞”猎无所获,可以到有获的氏族或“乌力楞”去取肉,有获的一方通常都要主动多送,因为谁都能有歉收之时。两个氏族或“乌力楞”的狩猎组相遇,一方有获,一方无获,有获者一般都会从自己的猎物中拿出部分送给对方,有的甚至把现存猎物全部送给对方。个人之间的“尼玛都伦”,当产生于个体小家庭独立以后,即地域公社时期。此前,“乌力楞”为氏族或家庭公社,所有物品均实行按人或按户平均分配,无所谓“赠送”。地域公社时期,“安嘎”成员按人平均分配,分配前有人提议送给“乌力楞”中某需要照顾的人家一张大兽皮,其他成员无异议就留出一张再进行分配。“安嘎”狩猎归来,每位猎手都从自己的一份猎物中拿出部分送给“乌力楞”中生活无依靠之人,故无依靠者所获猎物往往多于猎手。个人结伴出猎,谁获猎物归谁,但第一只猎物一般猎者都不要,两人同猎,送与对方,三人同猎,送年长或猎技差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