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始丧之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始丧之礼分类:【中国民俗】 (1)搬铺。人已气绝,即将其尸体移至“水铺”,俗称“搬铺”,即古代所说的“易篑”。水铺是一张6尺长3尺宽的木板,用椅子垫高放在厅旁,不要紧靠墙壁。死者为男则置于进门之右边,死者为女则置于左边,头里脚外。 (2)净身。通常是用茉草,冲温水为死者净身。净身后为死者穿上衣服,高寿者衣十一重,中年者七重,年轻者三重;穿白袜、黑布鞋。继则为之梳头、整容,戴上戒指、耳环、手镯、簪等,并戴上帽(男)或头巾(女)。然后盖上水被,垫上三角形的布枕头。并在死者脚旁供一碗饭,称为“脚尾饭”;点蜡烛,称为“长明灯”;烧纸钱,称为“脚尾纸”。 (3)举哀报丧。这时儿女匍匐号哭尽哀,并以电报、电话告知在外地的子孙及至亲,催促其赶回送终。并在家门口贴上白纸以示丧。同时遍告亲戚和死者的生前好友,称为“报白”。母丧,特别要向母之娘家报丧。娘家来唁慰并了解死亡情况,丧家子女必须在中门外跪接。 (4)入殓。通常在死后24小时内择吉时入殓。入殓前,要备好棺木。棺木由6块木板制成,棺盖属主板,称为“天”,棺底称“地”,左右称“左右墙”;头为“龟头”,尾为“龟尾”。殓前称“棺”,殓后称“柩”。入殓时,棺底先铺上蓬草、茶叶等,铺上褥,然后抬尸入棺,盖上盖面被(客家人先盖亲友赠送的,最后才盖上儿子的盖面被)。然后封上棺盖,称为“封柩”。男殁由族长“封柩”,女殁由娘家“封柩”。 (5)讣告。讣告又称“讣闻”,闽南语又称“讣音”。“讣”为报丧、不幸的意思。“讣”在封面上应印黑字表示悲哀。讣告内容,主要包括死者的身份(父或母)、姓名、生卒年及终年岁数、具讣告者的身份(子、女、孙、媳等)、举行吊奠及安葬时间等。例如: 显考○公○○府君 妣○母孺人闺名○○恸于○年○月○日(农历○月○日)○午○时○分寿终正寝,距生于○年○月○日,享受○十有○岁。孤哀○等随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停柩在堂。谨择于○年○月○日(农历○月○日)星期○○午○时○分举行家奠礼,○时○分公奠,随即发引安葬于○○地。叩在 孤(哀)子○○泣血稽颡 媳妇○○○泣血稽首 孤(哀)女○○泣血稽首 女婿○○○拭泪顿首 孙○○含泪稽颡 孙女○○泣泪拜 (6)孝堂。设灵帏(用白布),挂遗像,置灵桌。灵桌上置蜡烛、鲜花、香炉、果品。灯烛日夜不熄,备吊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