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交换鼻烟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交换鼻烟壶

分类:【地域文化】

交换“鼻烟壶”是蒙古族古老的礼节之一。它的意义类似于在现代城市中生活的人握手、交换名片或者西方人的拥抱,是一种传达友谊、表示情感的礼节。如有宾客到来,全家男女老少必先取出各自随身携带的鼻烟壶,由长者开始,依次递献给每位客人。客人接过主人的鼻烟壶之后,按礼节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鼻烟壶同时献给对方。相互交换鼻烟壶后,各自打开对方鼻烟壶盖,将里面的鼻烟取出少许,轻轻地闻一闻,然后各自把鼻烟壶奉还。经过交换鼻烟壶,宾主双方顿时感到亲切,即使素不相识的人也不例外,那种生熟冷漠之感自然消失。

交换鼻烟壶的具体礼节和作法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譬如,宾主双方若年龄相仿,则只是相互交换鼻烟壶,嗅一嗅鼻烟,再将鼻烟壶归还对方;如果宾主中一方是长者,则先让长者就坐,年幼者就地站着,相互交换鼻烟壶,待长者嗅过鼻烟后,年幼的不嗅鼻烟,而把鼻烟壶举向头顶,轻轻一碰前额,双手恭敬地捧还给长者,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和领受长者对自己的关照。若是同龄妇女之间交换鼻烟壶,一般不嗅鼻烟,只是将对方的鼻烟壶接过来,轻轻地碰一下自己前额,并慢慢地躬身,然后双手递还给原主。如果对方是特别敬重的长者,则将自己鼻烟壶盖先打开一半,用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递上去。

按古老的蒙古草原习俗,鼻烟壶的讲究很多。过去草原牧民,家境无论贫富都设法准备两个鼻烟壶。一个是专为出门和待客时使用的,一个是在家和比较隆重的场合上使用的。随身携带的鼻烟壶,一般小巧玲珑,精致美观,携带方便;放在家中的鼻烟壶,一般壶体较大。当客人莅临时,主人先用小鼻烟壶与客人交换致礼,然后再从大鼻烟壶里取出珍贵的鼻烟请客人享用。两次递送鼻烟壶有不同的含意,首先是表示欢迎,其次是表示感谢,两次递送鼻烟壶充分表达了主人诚挚的心意。

对草原牧民来说,交换鼻烟壶的礼节,不仅是尊重别人、结识朋友、表示友好的象征,而且还是曾发生过纠葛、感情有些不合的双方重归于好的一种方式。双方无论有什么矛盾,只要交换了鼻烟壶,就得不念前嫌,和睦相处。

鼻烟壶不仅是草原牧民的礼仪用品,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品和珍贵之物。鼻烟壶的结构一般是由壶体、壶肩、壶颈、壶勺和壶盖组成。造型上有圆型、扁型、方型、多面型等多种形状。每个形状里还分若干种类,如圆型里分成扁圆、桃圆、蛋圆、滚圆等等。草原牧人的鼻烟壶质料也是多种多样,可用钢铁、木头、桦树皮、骨头、细瓷、玻璃、翡翠、玛瑙、琥珀、玉髓、水晶、或金银等制作。鼻烟壶外表的装饰,精雕细刻,美丽如画。雕琢的图案有奔马飞龙、珍禽异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线条细腻,布局适宜,栩栩如生。

蒙古草原牧民十分欣赏鼻烟壶,所以对它的质料,颜色,花纹等分的特别细致。例如,草原上最常见的玛瑙鼻烟壶就分为花玛瑙、绿玛瑙、红玛瑙、胆青玛瑙、珊瑚玛瑙等。水晶鼻烟壶也是如此,分为紫水晶、藕荷水晶等等。无论男女老少,平时都用一个小口袋(“达林”)装鼻烟壶。男人们将它悬于左胁下方腰间的腰带上。鼻烟壶袋子上用绸缎刺绣成五色图案,如花草、蝴蝶等。姑娘们有了恋人,则精心刺绣美丽的鼻烟壶袋赠给情人,以表达真诚无瑕的爱情。可以说,每个鼻烟壶袋都是极好的艺术品。草原上已婚妇女习惯上一般不束腰带,所以她们不带“达林”。她们通常把鼻烟壶装在用布料做成的小巧华丽的“哈布塔”里,用绸丝线系在蒙古袍右侧上方的结扣上垂下来,显得美观大方。

鼻烟壶内的烟是用含高级油脂且具香味的干烟叶制成的。制鼻烟时在烟叶上加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经过一定时间的陈化便可。

若追溯鼻烟壶的历史,它其实是由蒙古草原游牧民们日常使用的传统容器――皮囊发展而来。蒙古语对皮囊和鼻烟壶都叫做“呼呼尔”。平时牧民们在这种皮制“呼呼尔”里放入马奶酒,奶酪等食品。后来发展成了陶瓷、玉石。他们甚至用金、银制成“呼呼尔”。到清朝年间,“呼呼尔”的内装物又有了新的发展,由原来的马奶酒、奶酪变为鼻烟。这种“呼呼尔”――鼻烟壶就成为草原人们见面时相互致意用的吉祥物品。

“呼呼尔”的出现与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呼呼尔”内所装之物从马奶酒、奶酪发展到鼻烟,都不过是日常必需品,因而在人迹稀少的草原上人们相逢时,相互赠送生活必需品,不能不说有“雪中送炭”的寓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