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画山水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15 画山水序

南朝宋宗炳著。此篇为作者69岁所作,叙述他对于画理的心得,具有精辟见解。提出观察对象,加上细心体会乃是绘画的基本原理。主张以形写神,以色貌色。如文中所述,“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创造出观察与体会相结合及写生比例的理论,主张作画在于“畅神”,乃自我之表现。开后世文人画 “写胸中逸气”之端。

画山水序

山水画论著。东晋宗炳撰。宗炳(375—443),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士族,东晋末年至宋元嘉年间,屡拒当局征召。长于书画、弹琴,深于佛学,曾入庐山白莲社,作《明佛论》。性好山水,长期在外漫游,老病才回江陵,图绘所见景物而自称“卧游”。《历代名画记》谓其有《嵇中散白画》、《孔子弟子像》、《狮子击象图》、《颖川先贤图》、《周礼图》等传世。
《画山水序》当是宗炳晚年所作,成于430年前后。篇幅不长,但在我国绘画理论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文中先结合古代圣贤爱山水的“仁智之乐”和山水是“道”的体现,总言山水之美,继而表明自己创作山水画的缘由,接着又阐明山水画之能成立及其意义,论证了用透视法以“存形”的原理,及更进一层的“栖形感类,理入影迹”,最后以“畅神”言山水画的功能、价值,表明其所具有的精神解脱意义。《画山水序》带着佛学唯心主义色彩,作为全文总纲的首段就是以佛学观点来论证山水美的,但它作为我国山水画论的开端,对后来的画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具有普遍的美学意义。
从绘画的角度而言,此文道出了画家应该注重观察,“应目会心”,使山水画创作形成丘壑内营的规律,并科学地阐明了透视学原理。宗炳曾过着“栖丘饮谷,三十余年”的生活,所以对观察山水及进而作画有深刻体会,《画山水序》总结了这一规律。“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这是饱看山水的过程,“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在饱游饫看之后,就可以就着对象作画了,但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是有疾还江陵之后,并非坐对山水写生,序中所云“以应目会心为理”,又道出了目击心存、储藏表象的原理,在达到“目亦同应,心亦俱会”的境界后,“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终非亲临,亦能得极美形象。这一“应目会心”的原理,全然与西方绘画不同,重在观察、记忆,而非对面写实,后来的山水画家都遵循“丘壑内营”的规律,其理论揭示就起于宗炳所说。巨大的山水怎样成为较小的画幅呢?宗炳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透视原理。从实践中,他懂得“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故“张绢素以远映”,“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如此总结透视学原理,比西方早得多。我国后来的山水画固非焦点透视,但无论是长卷、大幅、小景,“咫尺万里”却源于宗炳所说。
《画山水序》第一次将形神论从人物画引入山水画理论,不仅对宋代山水画论产生影响,而且使形神论在造型艺术领域具有普遍意义。宗炳是从佛学眼光提出“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以形媚道”的观点,而由于“圣人以神法道”,山水既为“道”之表现,亦必是“神”的表现,因而“以形写形”还要得其“神”。这是顾恺之用于人物画的“以形写神”论的发展。
《画山水序》还在充满儒家色彩的人物画论外别立一宗,阐明了欣赏山水画的虚静情怀和畅神功能,发展了传统的美学理论。它一反儒家的政教观,从佛学角度以“澄怀味象”、“神超理得”、“闲居理气”言山水画欣赏及其心态,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愉悦,幽闲平和的虚静情怀,其感情不是激动起伏,而在优游玩味之中得“畅神”之乐。
原文未见,仅载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以明刊《王氏画苑》本为较好。现收人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

《画山水序》Huashanshuixu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山水画理论的著作。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所著。宗炳同时是著名佛学家,他的思想始终与般若派名僧释慧远相一致,而般若学与玄学则互为连类而相比附,因此宗炳的主张受到玄、释及儒、道的影响。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画是以其“形”体现“道”的,因而图绘山水形象可以领悟虚无之道。他还指出山水画的功能是“畅神”,即审美享受; 山水画的表现手法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要以真山真水为创作依据,对山水画的透视原理也作了精辟的概括。他指出山水画创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应目会心”、“应会感神”,即观察自然与所产生的内心感受相统一,方能捕捉到自然山水的精神本质。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这种对情致和意境创造的领略,对后世的绘画理论尤其山水画理论有深刻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25:02